大陈:一个充满主旋律的美丽乡村(2)

谨以此文祝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大陈:一个充满主旋律的美丽乡村(2)

江  山


                        汪氏文明的重要传承地

     游了大陈村汪氏宗祠前的广场,笔者便走过汪氏宗祠前的“金水桥”,直奔汪氏宗祠的大门。笔者以前看到报上介绍,多年前,这所宗祠长久失修,屋顶漏水、墙壁破落,连一些门顶的飞檐翘角也损毁了。前些年汪衍君书记牵头对原来是破烂不堪的汪氏宗祠进行修复,经过修缮既保持了“修旧如旧”的原貌,又使之变得完整和牢固。

笔者走进汪氏宗祠,看到里面有敬爱堂、古戏台,后面还有个摆放祖先灵位的思本堂,宗祠的协屋放着钢琴和大鼓,主要是用于演出活动的。

在宗祠的墙上,还有很多太公画等书画。据这些书画资料介绍:大陈四面环山,因此得名最早就叫“环山”。早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源自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对大陈“爱其山环如城,水潆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及至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其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青石铺砌的村巷,逦迤曲折。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的三进二天井汪氏宗祠与二进一天井的文昌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陈的民居大都建于清代中晚期、现存较为完整的43幢民居,用材用工均相对简单,装饰质朴。白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特色。

走出汪氏宗祠,就是历史悠久的萃文中学 大陈汪氏曾以“家弦户诵”、子弟“锐志书籍,蜚声艺苑”名噪一时,族人汪开年(新士)系杭州西冷印社早期会员。但大陈汪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崇教办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嘉定(今属上海)任县丞 族人汪膏在村中投银两创立萃文会和萃文义塾。其后汪膏儿子汪乃恕扩大义塾规模,还在衢州设立环山试馆。

1909年,汪乃恕将义塾改为“萃文初级小学”。1942年,曾任浙江省嘉善县长、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参事、福建税务局局长等职的汪膏族孙汪汉滔,又创办了“大陈初级中学(萃文中学)”,当年录取新生150人。

此后,萃文中学又举办高中班,将招生范围扩大到衢县、常山、龙游、开化等地,学校兴盛时有12个班级,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教学质量与江山县立中学齐名。笔者前些年采访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江山人邵伯周先生,他年轻时就在萃文中学当过一年半的老师。要知道,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而邵伯周先生是拿了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非常难得,我将在后面章节作续详细介绍。

建国后,萃文中学改为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历时7年,为衢州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此后,大陈一直都办有中学,大陈汪氏薪火相传致力办学的精神与历史,更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和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大陈如今成为中国村歌的发祥地,与现任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汪衍君先生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汪衍君之前,大陈还出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音乐教授汪培元先生,他曾出版过《中国民歌主题小赋格曲集》钢琴专辑和《柯达伊教学法》,翻译出版《应用和声学》、《键盘和声学》、《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史》等大量乐学书籍,是我国各音乐学院上课的主要教材,他是中国乐坛有影响的先驱者之一,包括现在中国京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于魁智,都是汪老的学生。汪培元与汪衍君之间的音乐传承,称得上大陈音乐基因在两代人之间无形的自然传承。一土一洋,相得益彰,都是为中国乐坛谱新篇的文明事。

由此可见,大陈也是汪氏家族乃至中华文明的优良传承地之一。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总编辑:徐忠友


                            主办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

                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


阅读 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