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雨茅庐”:当年曾住过一位抗日文豪和民国美人

杭州“风雨茅庐”:当年曾住过一位抗日文豪和民国美人

江  山

在杭州市大学路场官弄63号,有一所古色古乡的“风雨茅庐”。它是谁的故居呢?前不久笔者来到这里采访后,才知道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位抗日文豪和民国美人。在此,笔者特向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风雨茅庐”男女主人与这所故居等一些往事吧。

        

          年轻时酷爱读书和文学创作


1896年12月7日,“风雨茅庐”的男主人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县(现为区)满家弄的一个中医世家。没想到在他3岁那年,父亲郁企增因病去世了,家庭即刻陷入困境,这是他人生所经历的第一次风雨。7岁那年,母亲陆氏把他送进私塾读书。5年后,他进入富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了两年现代教学方式的高小,获得了相当于“秀才”的身份。

1910年,郁达夫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后来成为大诗人的徐志摩是同班同学。不久,他因经济困难转读嘉兴府中和杭州蕙兰中学。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全浙公报》和《申报》等报刊投稿,他在《全浙公报》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就是模仿宋人“五古”的旧体诗。1912年9月,他考入之江大学预科班,但因学校里发生了一位炊事员殴打学生的事件,他与10多位学生领袖发起罢课学潮,声援被打的学生,结果被校方开除了。

1913年,母亲陆氏卖掉家中不多的田产,让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7月,他进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母亲的想法是让他学点医学技术,以传承医学世家的家业。然而,他在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并迷上了文学,直至开始尝试小说、诗歌创作。

1921年6月8日,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寓所内,郁达夫与当时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经过协商,成立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一个文学团体——创造社,并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随后陆续出版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不久,郁达夫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后,便轰动国内文坛。

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系发起人之一。1932年12月1日,郁达夫在《现代》杂志(2卷2期)上发表短篇小说《迟桂花》,再次引人瞩目。

             

           在国内和新加坡开展抗日宣传


1933年4月,郁达夫因受国民党当局政治迫害,与妻子王映霞举家迁移杭州。用稿费、版税和借款购进了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南侧一块空地,建起“风雨茅芦”,并由著名学者马君武题匾。“风雨茅庐”系郁达夫自己设计,布局分正屋和后院两部分。进大门,两侧有五六间平房,穿过天井,有三间正屋,坐北朝南,正中一间为客厅,有后轩。厅东西为卧室,三面回廊。正屋东北有卫生间、厨房等。正屋与后院以花饰砖墙相隔,后院建平房三间,为书房和客房。离地半米,四周筑有台阶和回廊的一排三开间砖房,以及用影墙圆门隔开的另几间书房,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加之假山花木的庭院,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平房别墅。

对于郁达夫与妻子王映霞在“风雨茅庐”的生活情况,笔者前些年曾采访过全国人大原常委、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毛昭晰先生,他说自己一生热爱并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跟文化名人郁达夫、王映霞的影响多少有点关系。郁达夫是新文学运动涌现出的著名作家之一,王映霞被称为“杭州第一美女”。

“风雨茅庐”的女主人王映霞1908年生于杭州,她不姓王而姓金,小名金锁。"锁",由金、小、贝三个字组成,意为 家的小宝贝,学名金宝琴。童稚时过继给外祖父王二南做孙女,易名为王旭,号映霞。王二南先生系南社社员,琴棋书画俱精,满腹经纶。王映霞自幼承欢在王二南先生膝下,春雨润物,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先在外祖父开的蒙馆读《三字经》,后入教会学校弘道女校,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是时,班主任老师是位刚从北大毕业的文科生,他把五四新文学的清风带进校园,是同学中的佼佼者。王映霞是始知鲁迅、郭沫若,后来才知道郁达夫,读了其作品后她对郁达夫的文才十分倾倒。1926年冬,王映霞与郁达夫在上海结识,已有原配妻子孙荃的郁达夫深深迷恋上了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王映霞最初也不同意,但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在西子湖畔为他们证婚,并诗赞曰“富春江上神仙侣”。

   

毛昭晰是怎样认识郁达夫、王映霞的呢?他年少时随家人从宁波迁居到杭州,他父亲是浙江大学的教授,所以住在当年浙江大学校园邻近的杭州大学路场官弄。巧的是1933年4月,大文豪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最初租了场官弄的一座老房子,院子和他家相邻,毛昭晰自然就成了郁达夫、王映霞的“小邻居”。当时,他和郁达夫、王映霞的大儿子郁飞都在杭州横河小学读书,他常去郁家玩,他俩最喜欢在天井的水缸里玩纸船,王映霞也常站在一边看着两个小孩子玩。后来,郁达夫的 “风雨茅庐”建成后,房子仿照日式民居专辟一屋作为儿童室,铺上榻榻米,成了两个小伙伴的新天地。

在毛昭晰的印象中,郁达夫身材瘦瘦的,个头一般,常穿一件蓝布长衫,喜欢去附近的浙江图书馆借书看报、查资料。王映霞与林徽因等被称为“民国十大美女”,就像民国时期出版的老日历牌上的美人画一样漂亮。且她很疼爱儿子,郁飞的毛线衫都是她自己织的。毛昭晰记得郁飞有一件深咖啡色的翻领毛线衫,毛昭晰的妈妈觉得式样好看,照着样子给毛昭晰的也织了一件。

郁达夫在杭州并未过“隐居”生活,他担任《东南揽胜》编委,任杭州作家协会理事,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

才子与美人的结合,曾在文坛上被传为佳话。王映霞对郁达夫也无尽地满意,甚至还在自传里写道:“: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让人没想到的是:住在“风雨茅庐”期间,让郁达夫与王映霞这段爱情纠葛,曾在文坛上纷纷扬扬掀起过不小的风波:温饱之后,欲望便过盛起来,他们的情变,据说也是因为这个。有段时间郁达夫经常外出,后怀疑王映霞与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染。而写现代爱情诗的汪静之则在遗作《王映霞的一个秘密》中说,郁、王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王映霞与戴笠关系暧昧。总之是王映霞那边出现火烧云,郁达夫不扑火,还拚命扇火。这些事属外面传来传去、捕风捉影,很难说有重要依据,所以在大吵几次之后,王映霞气得离家出走。郁达夫心里焦急,便在《大公报》上登“寻人启事”:“乱世男女离合,本属正常。汝与某君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现款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以住址。”这让王映霞下不了台。后虽经朋友努力撮合,两人勉强同意复合,但彼此心中都留下伤口。没等复原,郁达夫又在出版的《毁家诗纪》中,自暴家丑,包括谈及王映霞的红杏出墙……有人说,这个“风雨茅庐”名称就起得不好,不起风雨才怪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就前往福州,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间,郁达夫赴武汉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期间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为抗日做了些有益的工作。在抗战期间,郁达夫是中国作家中发表抗日文章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文章紧紧围绕团结抗战的主导思想,揭露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1938年冬,郁达夫应友人之约远赴南洋,抵达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晨星》、《星洲晚报》等文艺副刊的主编。1940年,他与关楚璞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引领华人开展抗战文学创作。在这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抗战政论、杂文、小品和理论随笔,注重抗战的宣传性。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亲自担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积极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并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抗日的诗文,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的形象。


               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绑架杀害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日本军国主义接下来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资源。新加坡被攻陷后,这里的华人也遭到日本的报复甚至杀害。

在白色恐怖下,抗战宣传活动已无法开展了,《华侨周刊》被迫停刊。1942年6月初,郁达夫便前往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避难。他化名叫赵廉,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不久苏门答腊也被日军占领,有一天郁达夫坐的公共汽车被开着卡车的日本宪兵拦截。车上的人全都吓坏了,不知道日本宪兵在说什么,只有在日本留过学的郁达夫知道他们是在问路,于是他就用流利的日语作了回答。宪兵一听,这个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就硬要他给宪兵队当翻译,坐公共汽车的人最初还误以为郁达夫是日本奸细。郁达夫在任翻译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中救助、保护了大批文化界抗日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4年底,有一个叫洪培根的人从新加坡来到苏门答腊日本宪兵队当翻译,此人对新加坡文化界情况熟悉,很快就认出了郁达夫。1945年1月,他便向日本宪兵队告发“赵廉”就是抗日作家郁达夫,并称郁达夫是“联军的间谍”。因此,郁达夫称自己有肺病,坚决不给日本人干了。日本宪兵到郁达夫家,便改称“赵先生”为“郁先生”。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但当地的治安仍暂由日本宪兵队维持。8月29日晚8时许,身穿便衣的两名日本宪兵队员来到郁达夫家,请他出去一下,没想到从此郁达夫就失踪了。据日本学者玲木正夫前些年披露:主要是因为郁达夫了解不少日本宪兵队的情况和罪行,日本宪兵队长怕他到时会将其写成文章或书揭露出来;另外日本宪兵队长觉得身边还曾有个“联军间谍”,回国不好交待,便命令士兵把郁达夫骗出来秘密杀害了。

抗战胜利后,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曾对中共国外统一战线负责人夏衍说:“那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一位马来西亚共产党负责人说:“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组织会遭到不可补救的损失。”

根据郁达夫在抗战期间的出色表现,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郁达夫在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之列。

另据相关文史资料介绍:1938年,郁达夫在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主编。王映霞本不想放弃这段婚姻的,她也尝试过努力去维系,曾带着儿子郁飞一起到新加坡,并跑到印尼的荒岛上执教,最终无法忍受那里的贫瘠,只待了一个学期。痛苦之余,当时32岁的王映霞于1940年8月独自乘轮船返国,结果维持了12年的婚姻还是破裂了。1940年她与郁达夫正式离婚。那边的郁达夫还是想念她的,他后悔过、也心疼过,曾挥笔给她写信:"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然而,这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了。


1942年4月4日,34岁的王映霞与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结婚典礼。据说婚礼极为排场,贺客盈门、宴宾三日,王莹、胡蝶、金山这些当时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另据章克标所著《文苑草木》中称:"他们的婚礼是十分体面富丽的,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他们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家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多么阔绰。山城重庆为之轰动,有说法称“钟贤道拐来个大美女”。

王映霞后来安于丈夫钟贤道,生下了一子一女,并与丈夫在安徽芜湖过起朴实无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她直到最后都是满意的,并称之为这段婚姻让她结束漂泊的生活。她晚年在回忆录中也说:“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 ),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2000年,王映霞病逝于杭州,享年92岁,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当然,值得郁达夫九泉之下欣慰的一件事是:他亲自设计的“风雨茅庐”,历经风雨破败不堪后,正是当年的 “小邻居”毛昭晰在78岁时竭力呼吁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富阳中学所立的郁达夫铜像,也是这位当年的“小邻居”亲自前往为其揭幕的……

在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一天,郁达夫先生故居“风雨茅庐”,经修缮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以示对这位为抗战而殉难的大文豪的深切悼念。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到过了“风雨茅庐”并记住杭州市大学路场官弄这个不一般的地名。                        



总编辑:徐忠友


                      主办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



阅读 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