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河北的这个小村是她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铁凝:河北的这个小村子是她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江 山


我与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是同龄人,早年我曾读过她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和代表作《哦,香雪》、《永远有多远》,后来还读过她的长篇小说《玖瑰门》、《大浴女》等优秀文学作品。2005年在浙江作家节上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只向她采访了几个问题没有详细交谈。真正近距离在一起是2011年4月27日在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文学馆开馆活动中,当天晚上我们一起在台州的跃达饭店同桌用餐、一起去吴子熊艺术馆看玻璃雕刻;第二天上午听她在叶文玲文学馆开馆仪式上热情致辞、看她与叶文玲主席亲切的拥抱并为其文学馆剪彩。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卷发齐耳,容貌端庄,举止文雅,言谈得体,显示出她低调做人、高格为文的品格。素有“快枪手”之称的我本想花几天时间写好一篇有关她的专访,但近一年多时间我虽时不时在作准备,却迟迟没有敲动电脑的键盘,因为铁凝像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漫漫阅读、细细品味。而她人生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是在河北省博野县一个叫张岳村的地方。

     

             文学青年的铁凝



铁凝祖籍是河北赵县,她的家庭和生活,就像一部纪实小说那样丰富多彩。见到铁凝,不少人都会称她“铁主席”,其实她姓屈不姓铁,不过叫她“屈主席”的人占极少数。1957年9月,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屈铁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一位著名油画及水彩画家;母亲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是一位声乐教授。儿时的她天天在画架下和钢琴边滚爬行走,常受到艺术的熏陶。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由于粮食等供给困难,鼓励人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转移,5岁的铁凝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河北省保定市安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长大后能有所出息,铁凝的父母也如此。在铁凝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想让女儿学画画,而身为声乐教授的母亲则想要她学声乐。在父母的要求下,铁凝也确实跟父亲学过画画,跟母亲学过音乐,但好像都不是太上心。倒是她上小学后,很喜欢上语文课,从二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了。

1966年夏天,铁凝的父母被送进“学习班”,接着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9岁的铁凝和妹妹因无人照顾,被父母送回到北京的外婆家寄居。在外婆家的四合院内,铁凝读了不少课外书,也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事,让她比一般孩子要成熟一些。

20世纪60年代末,中央提出了“复课闹革命”,许多中小学陆续开始复课,铁凝和妹妹便回到保定继续上学。铁凝上中学前后,在全民学毛选的时代,她悄悄读了一些中外名著,所以对文学比较爱好,一上作文课就很亢奋,她思路敏捷,想像丰富,出笔成章,每次总是写两篇不同形式的作文,一篇给自己写、一篇给同桌写。而她对数理化这类课程却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同桌总是替她做物理、化学作业什么的,彼此成了最佳的搭档。当时学校响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兼学别样……”所以,经常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在1974年11月间,她到农村学农,任务是帮农民割稻子。学农活动结束返校后,语文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记一次学农劳动》的作文。由于在这次学农活动中,让铁凝对农村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触了朴实善良的农民,特别是对农村、农民产生了纯真的感情,所以她脑子里很快就来了灵感,挥笔一气呵成一篇近七千字的大作文,把一本作文本密密麻麻地都写满了,她并没按老师的命题,而是自己想出个新题目——《会飞的镰刀》。

在作文中,铁凝用灵巧的笔触描写城市女学生明雁、王凤、刘慧、冯霞、李晓、严玲到南章村学农时,与9岁的农村男孩小强及福儿之间的友情故事。明雁等女学生每天要去割稻子,乡下男孩小强及福儿为了帮助明雁等干累了一天农活的城市女学生,趁夜深人静她们都入睡时,悄悄地把她们的镰刀吊到楼上磨。当半夜里女学生们醒来时发现镰刀“飞”走后,便在猜测是谁让镰刀“飞”走的,最后她们通过“放哨”终于发现了镰刀会“飞”的秘密。在当时社会仍处在“七斗八斗”的情况下,身为中学生的她却在作文中写出了小强和奶奶及福儿这几位“乡下人”对城里来的女生那样真挚的情感。

铁凝将这篇“出格”的作文交上去后,首先让老师感到很惊奇:“她怎么没按我的要求写,竟然自己出了个题目,还写得这么长。”老师带着有点不悦开始批改作文,看到一半更惊奇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她能写出一些作家才能写的大作文吗?”看到最后,老师从惊奇变为感动,他把铁凝以前写的几篇作文重新阅读了一下,便深信铁凝能写出这样的好作文,所以决定把这篇作文作为范文,让铁凝在作文课上为同学们朗读。

对这篇作文感到惊奇的还有铁凝的父母,她回家拿出自己写那篇被老师评的范文,向全家人高声朗读,父母亲听后在激动之余还反复追问:“这是你写的吗?你是不是对写作特别感兴趣?”因为父母都争想教女儿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屈铁扬便想请一位权威的作家来鉴别一下女儿的作文写得怎么样,今后是否可以从事文学创作?

   随后, 父亲带铁凝去见的这位作家就是电影《小兵张嘎》的小说作者徐光耀,他是河北雄县人,从1945年起做新华分社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1947年在解放区《冀中导报》发表短篇小说《周玉章》,1950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7年,他与一批作家被打成右派受到迫害,无辜被开除党籍、军籍,剥夺军衔、降职降薪,并从总政文化部创作室遣送到河北保定农场劳动改造,后在保定文联当编辑,在当时是一个发表作品还没有署名权的作家。

第一次见到徐光耀老师后,铁凝对他的印象就很深刻。徐光耀当时把铁凝当作一个小女孩看待,对她态度谈不上热情,倒是跟她父亲颇有兴致地谈论起郑板桥、陈老莲的画,谈画家之间的一些交往和故事。铁凝等待的时间过长了,有几次耐不住起身去打断他们的话:“徐老师,您看我能不能给您朗读一遍我的这篇作文?”徐光耀冷冷地说:“你放在那儿吧,不用给我念;文章我得看字,念是没有用的。”铁凝只好继续坐冷板凳。

一个星期以后,铁凝再次去找徐光耀老师。这一交见面时徐老师热情多了,一开口就高兴地对铁凝说:“我真的没想到,你第一次见我,我想一个小中学生,也就那么两下子吧。但是我现在觉得你真不错,你上次不是问我什么是小说吗?我来告诉你,你写的这个已经是小说了。”

听到徐光耀老师的如此评价,铁凝激动地问:“徐老师,我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作家呢?”徐光耀告诉她:“当作家很不容易,首先应该有生活,你是一个学生,你还没有什么生活。”铁凝又问:“生活在哪儿呢?”他回答:“生活在基层。”铁凝再问:“我没有这样的生活咋办?”徐光耀说:“你想当作家吗?那你就要到农村去。”徐光耀的这句话,对铁凝影响很大,可以说为她这位文学青年指出了一条新路。

不久,铁凝在1974年11月23日写成的处女作《会飞的镰刀》便在《保定文艺》发表。1975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盖红印章的考卷》中。在这本儿童文学集里,共收入了7个短篇小说,开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盖红印章的考卷》,而作为文学新人铁凝的小说已排在书中间的位置(1997年4月,《会飞的镰刀》又被收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跨度——作家的处女作和代表作》一书的首篇)。高中毕业前夕,她又执笔创作了供师生们演出的话剧《理想》。

             下乡知青的铁凝


1975年7月上旬,铁凝从保定第十一中学高中毕业了。刚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她就面临着第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当时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了后期,铁凝家住的河北省保定市属于地级市,按政策规定城市居民家中老大可以免下农村。当时铁凝的妹妹正在读小学,似乎也不存在铁凝留城妹妹下农村的情况,父母当然希望铁凝能够留在身边。

这时又有一个好机会来了!虽然父母早年曾想教铁凝学美术和音乐,但她儿时最爱的是跳芭蕾舞。因为当时有两部“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都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铁凝多次看后极崇拜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剧中饰“白毛女”的女演员石钟琴,觉得石钟琴人美芭蕾舞跳得更美,便常独自模仿“白毛女”跳芭蕾舞,并坚持每天到一位芭蕾舞老师那儿练习芭蕾舞基本功。所以在铁凝毕业前经人推荐后,二炮文工团就还派员来校了解她的情况,并给了她一张《入伍登记表》。只要她将这张表一填就可以穿上军装,当上一位“特招”的文艺兵。

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年代里,那是人们可想而不可求的美事,等于为自己捧到了一只“金饭碗”。她一人参军,还能让全家享受在政治上的光荣。可那时的铁凝心中已有了“鬼祟的作家梦”,已不想再跳芭蕾舞了,最终她选择了一条自认为能够通往文学殿堂的艰苦道路。她郑重向家人和同学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我当一名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因为大作家徐光耀、孙犁都是来自农村的作家,所以当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才叫生活。

父亲铁扬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早年出来参加革命,以后一直生活在城市,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还是饱含着深情的。他常常带着画夹到农村去、到山区去,一转就是个把月。从铁凝的选择中,他看到了她想当作家的明确志向,所以虽然有担忧,但他还是支持她的决定;而铁凝是母亲心头的肉,做母亲的哪舍得羽毛未丰的宝贝女儿 “飞”到边远农村去独自生活。她想不通女儿放着好好的当文艺兵的阳关道不走,非要自讨苦吃走乡间泥泞的小路,还不知哪里是尽头!母亲劝解不通便有点生气地说:“既然这样你就去当你的‘女高尔基’吧!”

随后,铁凝被下放到河北省博野县张岳生产大队(村)。村里距保定市有100多里路,是一个四周有着平原和沙丘的小村庄。1975年7月下旬,铁凝在父亲的陪伴下,与几位知青坐在一辆贴着红色标语的卡车上,在锣鼓队敲锣打鼓的送行下,绕保定城一周后再往目的地前进,最后安家在张岳大队知青点的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不久铁凝回了一趟家,发现家里户口本上已没有她的名字,户口已迁往张岳大队了,她并没有感到失去什么,可母亲还为此哭了一场。

刚到张岳大队时,正巧当地小学缺一名小学教师,大队支书决定让口齿清晰、语言纯正的铁凝去当老师。这不仅可免去她在野外日晒雨淋下劳动,在教室里上课还有工分加津贴,对一般知青来说是千载难逢的美差,但却被她坚决婉拒了。因为她不当文艺兵主动来农村,就是为了体验真正的农村生活,所以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可不能出了校门又进校门,在农村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

由此可见,铁凝为了实现心中的“作家梦”,绝不是下乡来“镀金”捞取政治资本,而是实打实一心要和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所以她的劳动是很自觉的。盛夏酷暑,太阳高照,知了躲藏在树荫中叫“热啊、热啊”,铁凝仍顶着炎热在棉花垄里劳动,原来白里透红的脸被太阳晒黑且层层脱皮,还要忍受蚊叮虫咬,跟农村姑娘没有差别。三九严寒,北风呼啸,她要去为庄稼锄草浇水,甚至连扶犁耕地这样在农村里称得上“高技术活”她也学会干了,可从耳朵到手脚到处都是冻疮。

在保定家中,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了,大多用不着她动手。而在农村,她在参加繁重的劳动之余,还要自己擀面炒菜、洗衣补鞋、推碾子磨面,甚至连推车卖豆腐也干。要问生活苦不苦,当然苦,但她从不叫苦。当年,一位叫素英的农村姑娘为铁凝过18岁生日时,把麦秸秆编成的戒指套上铁凝的手指,发现她双手上竟有12个血泡,素英忍不住捧着她的手哭起来,而铁凝却说:“别哭,过几天就好了。”有一次,父亲去农村看她,见宝贝女儿正在田野上挑大粪为庄稼施肥,而且脚还有点瘸,后来发现她的脚趾因冻疮烂了个小坑,真是心痛得不得了,可铁凝却轻松地对父亲说:“没关系,等过了冬天就会好的。”她后来回忆说:“我当时主要的劳动就是种棉花,也就是我在小说《笨花》里写到的种棉花,没有那段经历,我就不可能写出这部长篇小说,所以我很感谢当年农村的那段生活。”

在张岳大队当知青的4年间,铁凝真正脱胎换骨,自觉当好农民,从没有虚度一天。农村,这座社会和人生的大课堂,使她这位城市青年直接感受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她不顾劳累,在暗淡的煤油灯下将每天的所做、所见、所思像中学写大作文一样记下10多本日记,总数多达近50万字,为她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她还创作了《夜路》、《蕊子的队伍》、《不受欢迎的礼物》等小说,发表在多家文学期刊上,为她后来正式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作家的铁凝



1979年1月,在农村当了4年(一般知青只要两年就可返城)农民的铁凝带着10多本插队笔记和一床常睡的旧棉被回到保定,由于她已在《上海文艺》、《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所以便进入保定地区文化局担任创作组的创作人员。1980年1月,她调入河北省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担任小说编辑。这年冬天,她参加了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会议期间,她有幸拜望了茅盾等文学界老前辈,并受到了前辈们的关怀和激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沉寂了10多年的中国文坛开始快速复苏,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搭上这股春风,铁凝在编辑工作之余,开始捣腾在农村写就的10多本、近50万字的日记,将里面的丰富素材提取出来,创作出一篇又一篇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1980年,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夜路》正式出版;1981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渐渐归去》,在河北省获奖了。

当然,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铁凝在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灶王爷的故事》曾引起争议,有的老作家甚至说她创作的路子“有问题”。最后她主动将作品寄给著名作家孙犁阅评,孙老看后认为是篇好作品,并推荐到《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发表,随后被《小说月报》选载,获得读者好评。

1982年夏天,铁凝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海滨城市青岛举办的笔会,会议期间,她就写出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发表在当年第9期《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讲述了当绿色长龙状的火车通过台儿沟后,村里的香雪、凤娇等几位姑娘最初从每晚7时去看火车,再到与车上下来的乘务员交谈,最后提着鸡蛋、核桃、大枣等土特产,卖给列车上的乘务员和旅客,或者彼此交换需要的东西。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公社中学的姑娘,因为同桌有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漂亮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经常嘲笑香雪父亲用木头做的陈旧、笨拙的小木盒,所以香雪便提着家中的一篮40只鸡蛋,并爬上火车从一位矿冶学院女生那里换回了一只装有磁铁也可以自动合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但由于香雪来不及下车,被列车拉到了30里外的西山口,只得连夜走回来,但是香雪实现了心中的愿望。

铁凝用诗化的语言,把开进台儿沟的列车作为一个外面精彩世界的小社会,而将香雪、凤娇这群山里的姑娘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追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小说发表后,很快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了她的成名作。这一年,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次年,《哦,香雪》又摘取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根据铁凝同名小说改编、摄制的电影《哦,香雪》,也荣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1983年,铁凝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大型文学期刊《十月》2月号发表。作品中的“女一号”安然是位中学生,她有率真的性格,在学校里对老师和班长的不良行为都勇于提出批评,所以在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中都没有份。而她穿上一件姐姐给她买的一件没有纽扣但后背有拉链的红衬衫,还有她与男同学刘冬虎的交往,都被班主任韦婉视为缺点和不好评“三好学生”的问题。最终,安然的言行渐渐让一些同学理解和赞赏,特别是在家中煤气瓶泄漏着火甚至有可能发生爆炸时,她为了不让姐姐安静受伤,勇敢冲上去关死煤气瓶阀门,自己却受伤住院,成了姐姐安静、班长祝文娟、同学米晓玲心目中的救火英雄。尤其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定支持姐姐的恋爱行为,让安静感到为有这样的妹妹而欣慰。因为安然就像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那样,虽然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但所展现真实的一面是美丽和珍贵的。

由于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故事跌宕起伏,情景画面感强,被拍摄成电影《红衣少女》上映后,先后夺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是许多青年男女不再是只穿灰黑蓝黄的衣服,而是一度流行红衬衫。同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铁凝创作的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此外,《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还分别由我国台北新地出版社、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和西班牙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也在1983年,铁凝首次拜访了著名女作家冰心先生,受到了冰心的亲切鼓励。

1984年,铁凝由保定地区文联调到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于当年召开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85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她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同年5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她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与美国作家、学者座谈、交流中美当代文学现状。 1986年,她应邀赴挪威参加第二届国际女作家书展,在该书展专为中国作家举办的“中国作家报告日”做了《中国女作家与当代文学》的演讲。

1986年6月,铁凝创作的中篇小说《麦秸垛》,在大型文学月刊《收获》发表。这部作品反映的是在冀中农村几代男女(包括知青)之间的往事。它与1989年铁凝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棉花垛》,构成了两部关注中国农村女性生活题材的姐妹篇,这不仅是作者把深厚的农村生活以文学的形式出色呈现,更标志着她已迈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因而该作品获得了1986-1987 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2003年,日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东京现代文艺社出版。

铁凝在创作了许多部中、短篇小说后,终于开始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1988年,她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专集。铁凝早期作品主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而这部作品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小说以成年的女性苏眉的沉思和未成年的苏眉那早熟的女孩的眼光,展开了北京的一条胡同里几家市民之间发生的琐碎的灰色的生活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司猗纹,是作家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画廊贡献的一个富有奇特色彩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玫瑰门》内容有声有色,称得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玫瑰战争”,完全可以为女性心理学和女性社会学提供新的研究可能。因此,这是铁凝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此后的几年中,铁凝又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并获得多个奖项。1993年,铁凝发表了中篇小说《对面》,获得该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学奖”。1994年,铁凝创作的长篇小说《无雨之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连续4个月列为上海、深圳、北京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她被《女友》杂志评为“中国十佳作家”。 1995年9月,铁凝在北京参加第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1997年,铁凝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学》发表,被多家刊物转载,获《小说选刊》年度奖,之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散文集《女人的白夜》,一举荣获中国作协评选的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在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评选中,她获得了该奖项中的最高奖“关汉卿奖”,即“个人终生成就奖”,这年她才40来岁。

1999年初,铁凝创作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在《十月》发表。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和认识价值,它通过我的表妹白大省等三个平凡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她们的生存状态,刻画出在历史转型与时代变化中,当代都市女性的思想意识与生活状态。同时,也真实展现了北京一段胡同生活景象。2001年,《永远有多远》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同时,这部作品还分别获得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众多奖项,可以说实现了获奖“大满贯”。 此后,由《永远有多远》改编的1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国内40余家电视台播出。

   2000年初,铁凝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大浴女》在特定的社会大背景和家庭的小环境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尹小跳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丧命,她背负了学生的精神之累,并疏远了与母亲的关系;妹妹尹小帆事事与她较劲,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对头;她一往情深地痴恋着的大明星方竞,走近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只图占有不愿付出的大俗人。这部作品像是用一个高倍显微镜,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示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将思想深度和艺术力度合而为一。该作品被改编成22集电视连续剧,由杨亚洲导演,倪萍、姜武、赵有亮等任主演。此后法文版《大浴女》,由法国比基耶出版社出版。

2005年底,经过年的6沉淀后,铁凝推出了继《大浴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长篇小说《笨花》。这部近45万字的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印数即达到20万册。铁凝的祖籍是离石家庄5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赵县,在著名的赵州桥东北几公里外的停住头村。她的祖父名叫屈润芳,据赵县县志记载:“1928年赵县成立共产党特别支部,屈润芳为支部领导人之一……”他还办抗日教育,与宗教千丝万缕,还兼弄文学、戏剧,在他逝世前,始终任职于医学界。铁凝说,“我从小没在老家生活过,那里现在也没有什么亲属了,但我还是常回去。特别是在写《笨花》的时候,自己老回去走走。”铁凝的《笨花》的地理背景就是赵县,她用的是“兆州”的化名。她在《笨花》中借主人公向喜之口说:“我是个放不下家的人,总觉着我们那个黄土小村是家。”这是铁凝的夫子自道。她的故乡,故乡里的棉花、麦秸和泥土气息,让她的灵感在脑际汹涌着,不断地写出好作品来。


     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的铁凝


  随着铁凝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她便先后走上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的领导岗位。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当时,河北省作协没有办公楼,有的只是债务。铁凝和作协党组成员共同奔波,带领省作协的几十位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在河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3月18日开工建设河北文学馆工程,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总投资5300万元,由河北省作协办公区、文学院、文学馆展厅、报告厅、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等部分组成。1999年9月27日,河北文学馆作为向国庆50周年献礼工程顺利竣工,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文学馆和作协办公大楼,解决了新老作家学习与写作和省作协无办公用房等困难。现在,河北文学馆和那座简约却不失优雅的办公大楼,正在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厚的人文底蕴,发挥着河北省窗口和名片的作用,吸引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极大地提升了河北省作家协会的形象,成为河北省作家重要的文学交流场所,一批中老年作家在这里收获文学硕果,一代年轻作家在这里茁壮成长。

    由于铁凝在全国作家队伍和广大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1996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末,在中国作家协会第6次代表大会上,她再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特别是2006年11月12日,铁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这是中国作协继茅盾、巴金之后的第三任主席,也是中国作协50年历史上的首位女主席。当时外界曾认为:这宣告了中国作协“权威时代的结束、男性时代的结束、传统时代的结束、老人时代的结束”,有人甚至一度感到不太适应。当然也有很多人期望中国文学的新时代,能够从2006年这个柔婉清新的起点开始。

       2011年11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铁凝经投票连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这说明她已经通过中国作家代表们的5年考评。接着在2016年12月2日,她在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经过选举当选了中国文联主席,又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后,连任中国作协主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时担任“双主席”的第一人。

在铁凝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的这些年里,她真正成了个大忙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行政事务她要管,许多重要的会议她要出席,要到有关省、市文联、作协调研考察,还要亲自帮一些机关干部和艺术家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可以说每天都是上紧发条连轴转。按她自己的说法在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这个位子上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但她还是在推动《中国文联章程》、《中国作家协会章程》的修改,提出中国文联、作协机关去“衙门化”(行政化)的改革新思路、加强文学艺术新人的培养和重视网络写作并正确引导工作等方面 (如在第八届全国作代会上,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当年明月”就当选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铁凝2006年11月担任中国作协主席后不久,她的长篇小说《笨花》被推荐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及时给中国作协书记处写了一封信郑重提出:在我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期间,我的所有作品不参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任何文学奖项的评选。自然,她的《笨花》成了“无花果”,以后多年也没有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了。

同时,作为中国当代的一位著名作家,文学创作是铁凝的重要任务,在省部级官员和著名作家这两个身份之间,她是如何对待的呢?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她的回答是:中国文联主席和作协主席算是个官或者是个文官,我不会将其当作一个官来做,身上不要沾官气。但我身在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这个位置上,该付出的时候义不容辞,必须尽心尽责,人在什么位置上,就是要尽什么责的。当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对文学艺术创作或多或少是有影响的,如日常事务多、时间非常紧,精力要分散,但我对文学还是深爱着的,并力图使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突破,这是让我最感觉踏实的。所以,我在努力当好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的同时,尽量在业余挤时间抓紧文学创作。不管怎样,我还是一个作家,一个不愿意让读者失望的作家。


作为中国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早已被广大读者所熟悉,而她7次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经历,也许有的读者还不知道。1975年,年仅18岁的铁凝在农村当知青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铁凝当选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铁凝再次当选为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之后,她又出席了党的第十五次、第十六次、第十七、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全国党代会代表中为数不多的“七连贯”人士,同时被选为党的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这是党和人民对她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蓦然回首,笔者发现铁凝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她当年下放时的那个小村里。由此可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包括吸收地名文化的营养,对一个作家和领导干部有多么重要。


总编辑:徐忠友

                      主办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之江地名研究院


阅读 56158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大溪地名有声馆
    大溪地名有声馆
  2. 历史文化遗存-百年思鑫坊
    历史文化遗存-百年思鑫坊
    旗营废,名坊兴。百年前,西湖边的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杭州城里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百年一瞬,房里的人住了又走,留下了老屋,留下了佳客的痕迹,成就了杭州近代建筑文化的精彩一笔。 思鑫坊·杭州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位于杭州四条名街、临近西湖、紧挨龙翔桥。这里环境优雅、名士云集,是块卧虎藏龙的宝地。如今,历经岁月洗礼的思鑫坊 以及里里外外百年间的人与事,将再次焕发生机。
  3.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全程回顾
    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全程回顾
    7月6日,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由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金币总公司共同主办,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发行活动”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
  4.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5.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6.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7. 天天读报
    天天读报
    华语之声、浙江工人日报联合出品
  8. 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
  9.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
  10. 吴芸荐好书
    吴芸荐好书
    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