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家解忧杂货店!在这里,曾经失意的他们重回生活轨道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这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希望有这么一个“解忧杂货店”,在失意、低谷时有人宽慰、有人鼓励。


图片


位于杭州下城区东新园的张桂英景泰蓝工作室,就是失意人的“解忧杂货店”。失业的人来此可以免费学习景泰蓝工艺画,学成了重新就业;被病痛折磨的人,在五彩斑斓的景泰蓝中找到人生的色彩;失意的人,在张桂英故事的鼓励下,重回生活轨道……

图片

图片



重生:在景泰蓝里为人生着色




坐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里,回忆起16年前的窘迫,张桂英仍是感慨万千。当时,生完孩子的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想到查出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身体不好,加上担心长时间待业,在经济上会给家里带来负担,情绪很低落。”


正在张桂英忧愁之时,杭州市总工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她提供免费学习景泰蓝工艺画制作的机会。


没想到,一接触就喜欢上了。在不断地掐丝、调色中,张桂英忘却了病痛,平复了焦虑,重拾了信心,“我还记得第一幅作品是紫色的藤花,做完以后自己就挺满意的,老师也说我色彩感好。”


就这样,张桂英一头扎进了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当中,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因技艺精湛,2012年她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带着作品,随杭州市政府赴意大利参加“中国文化旅游名城海外巡展”。这一次的交流巡展,开拓了她的眼界,看到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意大利壁画,一个新的想法萌生了——把景泰蓝工艺画做在瓷盘上。


图片


这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瓷盘不吸水、表面太光滑,金丝粘不住、难以上色,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张桂英不服输,一次次尝试,终于成功,并将景泰蓝工艺画在葫芦、笔筒、甲鱼壳等不同物器上制作。


这些年,张桂英获得省“民间巧女”手工技艺大赛银奖、省“最美女性”提名奖、杭州市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有了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张桂英的身体也逐渐痊愈。



解忧:在作画中散播温暖




技术精湛的张桂英渐渐不满足于自己制作景泰蓝工艺画,她想用自己的所长帮助更多的人。2012年,在工会的帮助下,以她名字命名的“张桂英景泰蓝工作室”在东新园成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培训、材料、展览与义卖,并坚持“天天开门,随到随学”。


制作景泰蓝工艺画,先要在木板上打好草稿,再用纤细的铜丝拗、剪、折、粘,布局出精致而绵密的图形,然后上色。这个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细致,必须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这些年到底教了多少人还真是没法统计。”张桂英说,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一直在家的自闭症患者,来工作室做了两年景泰蓝工艺画,慢慢地可以与人交流,如今成为了一名网吧管理员;有苏州来杭州打工的大学生,受到挫折后来到工作室,制作完成一幅骏马图后,重拾信心找到了新的工作;有因病退养在家的女职工,在景泰蓝工艺画制作中抚平了焦虑,不仅恢复了健康,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


图片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徒弟老杨。老杨30多岁下岗,在家里待了10多年,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有了抑郁倾向。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杨看到张桂英的景泰蓝工艺画,便上门拜师。虽然因为他近视太过严重,不适合学习景泰蓝工艺画制作,但却和张桂英特别投缘,第一天就讲述了自己的苦闷,张桂英也将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


第二天、第三天……每天下午3点多,老杨都会出现在工作室,他特别愿意和张桂英以及在这里学景泰蓝工艺画的人聊天。“到工作室来的人,大多处于人生不太如意的阶段,大家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能聊到一起,也能互相鼓励。”张桂英说,老杨来了大半年,人变得开朗了,还谈了女朋友,“他很久没来了,这是好事,说明他有了新的生活。”


不仅仅是老杨,大多数来张桂英景泰蓝工作室的人把这里当作一个中转站,通过作画来疗伤,治愈了,回到新的生活轨道上。


图片


“只要大家有需要,工作室我会继续做下去。”张桂英今年已经52岁了,工作室仍然坚持“天天开门,随到随学”,她希望自己的经历以及景泰蓝工艺画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来源:浙工之家

阅读 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