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与中国历史地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名专家

葛剑雄:与中国历史地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名专家

徐忠友




“你懂天文地理吗?”这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寓意懂得天文地理的,才是有大学问的人。在第一季中国地名大会上,有一位嘉宾是“历史地理通”的名专家。他就是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他是怎样与历史地理结上关系的呢?说来话长。

     出生在太湖之滨一个文化发达的知名古镇上

1945年12月15日,葛剑雄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现为区)上,那可是一个与他祖籍绍兴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好地方,他从小就受到这里人文地理的影响。

南浔的文化发达,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故南浔有“诗书之乡”的美称。葛剑雄从小就经常在驰名中外的文化宝库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佳构小莲庄、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和丝业会馆,还有多座古桥等处游玩。

   因此,葛剑雄从小就在南浔这个人杰地灵的小镇上,尽情汲取到这些历史地理的精华,对他日后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1957年9月至1964年7月,葛剑雄先后在上海市长安中学、市北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于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在上海教育学院参加非学历师资培训。1965年8月至1978年9月,便到上海古田中学教英语、政治,曾担任过校团委书记。

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并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丰硕

1978年10月,我国大学恢复高考后,葛剑雄以高中学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学业,经过几年苦读,便于1981年11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月留校工作。1982年3月,热爱历史地理的他又考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谭其骧教授的得意门生。经过刻苦攻读后,于1983年9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继续留校任教。1985年他担任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由于专业水平高,从1996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此后,还担任过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和教学的几十年间,葛剑雄教授不但坚持读万卷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万里路,到过全国许多地方考察。他甚至于2003年在央视与凤凰卫视合作的大型纪录片《走进非洲》节目中,担任北非线摄制组主持人之一。

在葛剑雄教授的刻苦研究下,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他著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地理学家谭其骧前传》《悠悠长水:地理学家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碎石集》《长城的价值》等专著20部及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奖项。

与此同时,葛剑雄教授还在教研中开设了《历史地理前沿:对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统一的历史和未来》《两岸关系的历史和未来》《从天下到世界--上海世博会的启示》《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等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讲座。

在《葛剑雄谈地域文化》讲座中,他就讲到: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他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不能说现在我们穿西服,那所有人也都穿西服。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当今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当今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专家、学生和听众的好评。

另外,葛剑雄教授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在中国地名大会上精彩亮相担任点评嘉宾

葛剑雄教授作为新中国首批历史地理学博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所以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第一季中国地名大会上,他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在节目中他观点正直犀利,是场上众多地名高手心目中的泰斗级人物。北京观众曹玉骞表示:“我们北大的同学对葛老师推崇备至。”而杭州吴科杰则透露:“我在报考复旦史地所之前,就对他早有耳闻,在他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节目中,葛剑雄教授用渊博的学识为大家科普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何经历从“河”到“黄河”的名称演变;字面上没有“梦”的“周公山”是如何与梦境结合在一起的;西方人口中的喀斯特地貌又为何在中国地理学界的标准术语中变成岩溶地貌……一连串精彩纷呈的解读,让许多初次见到葛老师的选手都纷纷化身“迷弟”,感慨道:“没想到葛老师天文地理什么都知道。”

自节目开播以来,主持人鲁健一直将“阿拉善”冠于自己的人名之前。然而在本期中,他却因葛剑雄老师的一句“讲籍贯一般要讲祖籍”而“改头换面”,变成了“陕西府谷鲁健”。同为陕西人的康震老师听罢,竟和鲁健上演了一场“老乡相认”的戏码。

在节目中,主持人鲁健出了一道题目:“以下关于‘琅琊’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古琅邪国位于山东 B.诸葛氏是琅邪郡的名门望族 C.古琅邪的名字来源于一座山 D.琅琊榜是古琅邪境内的一块石碑。”

对这个题目,葛剑雄教授作了这样的点评:“琅琊的琊,有的是那个王字旁,有的没有的。我告诉大家,王字旁是以后加的,这个字就是这么读音,大家读琅琊琅琊,就一直是琅琊。”

   “关于琅琊诸葛氏以及知名的诸葛亮,大家为什么叫诸葛?这个复姓哪来的呢?”葛剑雄在点评时说,“是姓葛的迁到了诸城,为了区别其他的葛,他叫诸城的葛,那么就叫诸葛。诸葛亮,他是出了名的,虽然他的祖籍是琅琊,但是琅琊最出名的其实还不是他们。琅琊其中有一家姓王的,琅琊王氏,王导,他们以后,王羲之等,都是琅琊王氏。因为当初王导,就是辅佐晋元帝,因为是功臣,所以当时叫‘王与马,共天下’,皇帝都怕他,琅琊王氏的名气很大。”

   中国作为一个美食大国,提到一个城市,大家率先想到的会是那里的代表性美食。在节目中,葛剑雄和另一位评点嘉宾康震也盘点了一些可以靠美食记住的地名:盛产金华火腿的浙江;拥有佛跳墙的福建;手锤牛肉丸远近闻名的广东;制作臭鳜鱼的安徽;能吃到仙人掌果的台湾澎湖县;拿醋当饮料喝的山西等等。当然,除了“吃”,中国古人也很会“玩”。浙江绍兴的古名“会稽”,便记录了王羲之等文人雅士的一次“曲水流觞”;吉林的查干湖,延续了千年的冬捕,保留了“冰湖腾鱼”的壮观景象;陕西延安安塞区,则历经千年依旧回响着安塞腰鼓的鼓声。

葛剑雄等专家的精彩点评,普及了地名知识,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责编 :张佳瑶

总编: 徐忠友





   


 

 

 

 

 

 

 

 

 


阅读 1998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阿来来了
    阿来来了
    8月9日,盛夏的杭州,阿来要来了,他从藏地来,带着《云中记》而来。 阿来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的《尘埃落定》,曾经迷倒大江南北的读者们。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呼唤。”这是《尘埃落定》的开头,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认识一位神秘、独特、充满诗性的作家——“阿来”。随着这部如雷贯耳的作品,阿来这个名字,也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也就此“尘埃落定”。 在阿来的笔下,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生命之美,绽放神性之光;他以深邃而厚重的笔触,写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神性的向往,一种对生活对人类的反思和对大自然的亲近,以文字塑造一个“阿来的世界”,给我们带来沉思后的心灵沉静。 作为茅盾文学奖最年轻得主,阿来在《尘埃落定》后的二十年间,相继推出了《空山》《格萨尔王》《瞻对》《蘑菇圈》《云中记》等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作品。 《云中记》的最后,阿来写下了这两行字: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动笔。 ”2018年国庆假期完稿。” 一本被视为“安魂曲”的书,就像一块静静伫立的纪念碑。纪念碑刻不下28万字,但可以刻下以上的两行字。 十年。这世界变化快,沧海桑田,有些东西停留了,有些东西不曾停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个人都要往前走,面对新的世界,面对新的命运。那种人们称之为使命感的东西,对于早已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阿来来说,又是什么? 离地震那年,一晃已经12年了。有人问:地震那年你多大?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与死亡、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阿来想了十年。《云中记》,能否给出一个答案? 8月9日下午3点,钱报读书会邀请来著名作家阿来,在杭州纯真年代书吧(西湖景区北山街32号保俶塔前山路8号)来聊聊从藏地到江南,从云中到地面的那些事。 阿来,来了,你,来吗?
  2. 当宋法遇见“现”法
    当宋法遇见“现”法
  3. 创意改变生活
    创意改变生活
    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系列丛书
  4. 吴芸荐好书
    吴芸荐好书
    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
  5.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6.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7. 杭州市组织开展全国爱牙日系列宣传活动
    杭州市组织开展全国爱牙日系列宣传活动
  8. 《致青春》VOL2:新锐作家溺紫的肆意青春
    《致青春》VOL2:新锐作家溺紫的肆意青春
  9.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10.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