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与中国历史地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名专家

葛剑雄:与中国历史地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名专家

徐忠友




“你懂天文地理吗?”这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寓意懂得天文地理的,才是有大学问的人。在第一季中国地名大会上,有一位嘉宾是“历史地理通”的名专家。他就是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他是怎样与历史地理结上关系的呢?说来话长。

     出生在太湖之滨一个文化发达的知名古镇上

1945年12月15日,葛剑雄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现为区)上,那可是一个与他祖籍绍兴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好地方,他从小就受到这里人文地理的影响。

南浔的文化发达,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故南浔有“诗书之乡”的美称。葛剑雄从小就经常在驰名中外的文化宝库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佳构小莲庄、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和丝业会馆,还有多座古桥等处游玩。

   因此,葛剑雄从小就在南浔这个人杰地灵的小镇上,尽情汲取到这些历史地理的精华,对他日后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1957年9月至1964年7月,葛剑雄先后在上海市长安中学、市北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于1964年9月至1965年7月,在上海教育学院参加非学历师资培训。1965年8月至1978年9月,便到上海古田中学教英语、政治,曾担任过校团委书记。

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并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丰硕

1978年10月,我国大学恢复高考后,葛剑雄以高中学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研究生学业,经过几年苦读,便于1981年11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月留校工作。1982年3月,热爱历史地理的他又考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谭其骧教授的得意门生。经过刻苦攻读后,于1983年9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继续留校任教。1985年他担任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由于专业水平高,从1996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此后,还担任过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和教学的几十年间,葛剑雄教授不但坚持读万卷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万里路,到过全国许多地方考察。他甚至于2003年在央视与凤凰卫视合作的大型纪录片《走进非洲》节目中,担任北非线摄制组主持人之一。

在葛剑雄教授的刻苦研究下,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他著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地理学家谭其骧前传》《悠悠长水:地理学家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碎石集》《长城的价值》等专著20部及论文百余篇。作品获“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论文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郭沫若史学奖”等奖项。

与此同时,葛剑雄教授还在教研中开设了《历史地理前沿:对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统一的历史和未来》《两岸关系的历史和未来》《从天下到世界--上海世博会的启示》《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等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讲座。

在《葛剑雄谈地域文化》讲座中,他就讲到: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他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不能说现在我们穿西服,那所有人也都穿西服。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当今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当今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专家、学生和听众的好评。

另外,葛剑雄教授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在中国地名大会上精彩亮相担任点评嘉宾

葛剑雄教授作为新中国首批历史地理学博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所以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第一季中国地名大会上,他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在节目中他观点正直犀利,是场上众多地名高手心目中的泰斗级人物。北京观众曹玉骞表示:“我们北大的同学对葛老师推崇备至。”而杭州吴科杰则透露:“我在报考复旦史地所之前,就对他早有耳闻,在他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节目中,葛剑雄教授用渊博的学识为大家科普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如何经历从“河”到“黄河”的名称演变;字面上没有“梦”的“周公山”是如何与梦境结合在一起的;西方人口中的喀斯特地貌又为何在中国地理学界的标准术语中变成岩溶地貌……一连串精彩纷呈的解读,让许多初次见到葛老师的选手都纷纷化身“迷弟”,感慨道:“没想到葛老师天文地理什么都知道。”

自节目开播以来,主持人鲁健一直将“阿拉善”冠于自己的人名之前。然而在本期中,他却因葛剑雄老师的一句“讲籍贯一般要讲祖籍”而“改头换面”,变成了“陕西府谷鲁健”。同为陕西人的康震老师听罢,竟和鲁健上演了一场“老乡相认”的戏码。

在节目中,主持人鲁健出了一道题目:“以下关于‘琅琊’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古琅邪国位于山东 B.诸葛氏是琅邪郡的名门望族 C.古琅邪的名字来源于一座山 D.琅琊榜是古琅邪境内的一块石碑。”

对这个题目,葛剑雄教授作了这样的点评:“琅琊的琊,有的是那个王字旁,有的没有的。我告诉大家,王字旁是以后加的,这个字就是这么读音,大家读琅琊琅琊,就一直是琅琊。”

   “关于琅琊诸葛氏以及知名的诸葛亮,大家为什么叫诸葛?这个复姓哪来的呢?”葛剑雄在点评时说,“是姓葛的迁到了诸城,为了区别其他的葛,他叫诸城的葛,那么就叫诸葛。诸葛亮,他是出了名的,虽然他的祖籍是琅琊,但是琅琊最出名的其实还不是他们。琅琊其中有一家姓王的,琅琊王氏,王导,他们以后,王羲之等,都是琅琊王氏。因为当初王导,就是辅佐晋元帝,因为是功臣,所以当时叫‘王与马,共天下’,皇帝都怕他,琅琊王氏的名气很大。”

   中国作为一个美食大国,提到一个城市,大家率先想到的会是那里的代表性美食。在节目中,葛剑雄和另一位评点嘉宾康震也盘点了一些可以靠美食记住的地名:盛产金华火腿的浙江;拥有佛跳墙的福建;手锤牛肉丸远近闻名的广东;制作臭鳜鱼的安徽;能吃到仙人掌果的台湾澎湖县;拿醋当饮料喝的山西等等。当然,除了“吃”,中国古人也很会“玩”。浙江绍兴的古名“会稽”,便记录了王羲之等文人雅士的一次“曲水流觞”;吉林的查干湖,延续了千年的冬捕,保留了“冰湖腾鱼”的壮观景象;陕西延安安塞区,则历经千年依旧回响着安塞腰鼓的鼓声。

葛剑雄等专家的精彩点评,普及了地名知识,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责编 :张佳瑶

总编: 徐忠友





   


 

 

 

 

 

 

 

 

 


阅读 1998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漫谈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漫谈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951年,霍克斯回国后,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1959年,36岁的霍克斯发表了《楚辞》英文版,同一年,他成为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有的只是节选本,而且,大量的翻译错误充斥其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把林黛玉的人名,翻译为“Black Jade”(黑色的玉--黛玉的直译),吴世昌发现了这个错误,加以严厉的批评,在他的影响下,霍克斯的翻译便用了正确的翻译人名“Lin Daiyu”。霍克斯和吴世昌先生成为一生的挚友。 在1970年,霍克斯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本翻译工作,这时,他面临一个抉择:极其巨大的翻译工作量,日常的教学工作。霍克斯知道,他翻译《红楼梦》,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西方世界还没有一个全本120回的英文《红楼梦》。他最后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辞去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教职,全心投入《红楼梦》翻译,这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还没有一位汉学家,是为了翻译中国文化而辞职回家。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20世纪80年代四卷本《红楼梦》英译全本出现之后,20多年内,还没有一部《红楼梦》新的英译本出现。英国翻译家戴乃迭和杨宪益合作翻译的《红楼梦》,在中国内地拥有影响力;而霍克斯版,则在西方世界一领风骚。
  2. 超酷神探
    超酷神探
  3. 汤家桥社区
    汤家桥社区
  4.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5. 杭州市组织开展全国爱牙日系列宣传活动
    杭州市组织开展全国爱牙日系列宣传活动
  6.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7. 新春送福
    新春送福
    2019年华语之声新春祝福!
  8.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9. 段铁朗读——章锦水诗歌作品集
    段铁朗读——章锦水诗歌作品集
    段铁朗读 章锦水诗歌作品集
  10.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