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洲:一位与许多地名有缘的著名作家(1)
黄亚洲:一位与许多地名有缘的著名作家(1)
江 山
在采访著名作家黄亚洲前,笔者对他的名字很感兴趣,因为除了姓,他的名字就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地名。于是便带着兴趣想对他这个“世界第一大洲”的名字认真作一番“考证”,似乎觉得“亚洲”这个地名跟他写出如此众多气势宏大的作品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没想到在见到黄亚洲后一问才知道,其实他的名字只是与家谱中字辈的排行有关。真正与他的人生和艺术有密切联系的,还是与几个漂亮的浙江之“湖”和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京杭大运河等地名有关。原来是在众多 湖河之间和他足迹踏遍祖国和世界上很多地方创作采风之后,才浮现出今日之“亚洲”。
文脉在萧山湘湖附近的“老屋村”
提起黄亚洲,有些人都只知道他是杭州市上城区人。其实,他的祖父早年出生在杭州市萧山区离湘湖不远的“老屋村”,因此他的祖籍是萧山。在《老屋村》的那篇散文里,他深情地写道:我祖父12岁一根扁担挑着铺盖离开湘湖走向西湖,后来经过多年奋斗才在杭州城里娶妻生子。 碧波荡漾的湘湖始终是黄亚洲的遐思之水,他经常跟人提到湘湖,因此在多年前举办的“八大古都湘湖论坛”时,黄亚洲特地赶到湘湖,作为“南宋临安”的文化使者,侃侃谈论湘湖与文学的渊源,当时就有专家说,看起来这位“黄使者”与文笔峰下的湘湖从来就是文 脉相通的!
降生在美丽的西子湖边小营巷
黄亚洲属牛,在新中国成立前两个月,降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呱呱啼哭的那个产院,现在可能叫“小营巷卫生院”。儿时的他经常跟父母游走西湖,《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 《梅妻鹤子的故事》,还有万松岭上的《梁祝故事》,不能不让他产生很多优美的遐想;而站在岳飞墓前、站在秋瑾像前,他每一次都难抑激情,而早早立下了“文章千古事”的信念。
也许是文化底蕴浓郁西湖给了他创作最早的灵气, 早在当年读杭州饮马井巷小学时,他写的作文《美丽的西湖》就被学校油印了出来,发给各个班级观摩,当作范文讲评。而考入了重点中学杭四中时,黄亚洲更是当了一回扎扎实实的“编剧”,有个学期学校组织学生下乡帮助农民夏收割稻,回校前,学校决定和乡村举办一次联欢晚会,公认的“秀才”黄亚洲领了提供节目的重任后几乎一宿没睡,绞尽脑汁,最后编了个名叫《王半仙》的“独角戏”,写一个自称“王半仙”的算命先生常用各种迷信方法骗人钱财,最后被民警揭穿骗局而瘫倒在地……戏编得有趣,但谁都不愿演“王半仙”这个反角,最后黄亚洲只好“作茧自演”,向村民借了长布衫、瓜皮帽,用铁丝扭了一副眼镜“全副武装”,上台演“王半仙”,结果演得场子里山呼海啸,黄亚洲从此有了个外号“王半仙”。
到生产建设兵团南湖林场当干事
正当黄亚洲一心准备读完高中再去上艺术类学校时,他迎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于是二十一岁的他缴了“一分钱人民币”的“迁移户口手续费”,从西湖“游”出,游向了另一个特殊之“湖”。
1970年6月27日,黄亚洲告别了在“浙建”当技术员的父亲和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奔向本省安吉县境内的南湖林场。刚下汽车,知青们便受到穿军装的首长们的欢迎。因为南湖林场其时的番号是“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九团”,兵团的领导都是部队派下来的,他走进了一个新鲜而陌生的世界。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黄亚洲在这个特殊的“南湖”里,所见所思、百味杂陈,这为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同时使他对人生与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南湖林场有5万亩丘陵,仅黄亚洲所在的九团就有300亩的桃、300亩梨,另有茶叶、水稻等经济作物。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茶叶绿了,这是常景。绚丽的景色让黄亚洲首先成为了一位深情吟唱的业余诗人,1970年 他投稿《浙北报》,于是他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就顺利发表了。
虽然黄亚洲所在的南湖林场不是真正的南湖,但他所在的九团团部还有个天子岗水库,面积比西湖还大,水清见底,鱼儿肥壮。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带兵路过这里时,曾下马跳入沐浴,湖因之得名。自然,一到夏天,天子岗水库又成了兵团战士的天然“游泳池”。当年一度在西湖里畅游并把自己戏称为“水牛”的黄亚洲,被借调在团部工作时,便成了这“湖”中每天黄昏的“浪里白条”之一。对“湖”特别有缘的他,诗兴大发,就后来接连创作了《湖里的太阳》等诗篇,他这样吟唱:
湖里的太阳,是绿色的
散装的,总是
比天上那个,更富于泥土气息
我这不是怠慢天上的太阳
是火辣辣的旋律
在一面活泼泼的三棱镜里,自己
折成了
这些绿油油的诗句……
黄亚洲以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兵团干部、战士的好评,1971年8月,他在连队加入了共青团;1973年11月,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作岗位也由基层调到师政治部组织科、宣传科,先后担任了青年干事、宣传干事。同时,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学创作。若干年后,他发表在《清明》杂志上,且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交叉口》,就是以南湖农场的生活作为素材的。后来,他出版了与人合作的第一部诗集《密密的小树林》,这里面的创作素材很多都是来自南湖林场,这个没有水的特殊“南湖”,对黄亚洲而言,真是水文复杂营养丰富啊!
在嘉兴南湖岸边从事文学创作开辟新天地
转眼到了1975年,根据有关指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部队干部返回军队。离开三师政治部的黄亚洲被安排在兵团时期新建的桐乡县卜院丝厂,担任政工干事。在这期间,黄亚洲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开始集中精力琢磨如何行走自己下一步的文学创作之途。有一次,他从《儿童时代》杂志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就琢磨着试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河水与井水的故事》。该文在杂志上发表后,分别获得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全国征文奖、浙江省首届优秀少儿文学作品奖。紧接着,喜讯传来,他与人联合出版的诗集《密密的小树林》,又获浙江省1981年——1982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这以后,黄亚洲的业余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开阔。1979年,黄亚洲尝试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他最早创作的电影剧本的是《侦察员的爱》,表现了情与法的激烈冲突,而作为重要故事背景的劳改农场,显然,与黄亚洲当年在那个特殊的"南湖”游泳是分不开的。
《侦察员的爱》不仅迅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新时代》杂志创刊号上全文发表,而且易名为《R4之谜》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票房不俗。
桐乡卜院丝厂有个小伙子,会写诗,会写小说,还会写电影剧本,这一信息传到了时任嘉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顾锡东的耳朵里。顾锡东是著名编剧,十分爱才。1979年11月他在仔细看了黄亚洲写的电影剧本打印稿后,当场就决定将黄亚洲借调到嘉兴地区即将创办的《南湖》文学杂志编辑部当文学编辑。黄亚洲至此游进了文学意义上的南湖。
1990年,黄亚洲与汪天云创作成功反映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南湖召开上下集革命历史巨片《开天辟地》,终于投入拍摄,黄亚洲长期心仪的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客观形象得以生动地展现银幕,中共建党的曲折过程得以全面表现。《开天辟地》建党70周年期间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观众大吃一惊:“陈独秀其实并不是教科书上写得那样只是右倾机会主义头子嘛!”这部电影先后获上海市“七一”征文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第二届影视文学奖、上海影评人奖、1991年度十佳影片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故事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第12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特别奖。黄亚洲事后幽默地说:我在嘉兴实足喝了5年的南湖水,也算是没有白喝啊!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
责编:张佳瑶
总编:徐忠友
地名文化频道由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 之江地名研究院主办
-
忆往昔介绍各地风土人情,民间趣事.
-
《漫步湖滨》
-
中国梦幸福家
-
杭州中秋祝福
-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
吴芸荐好书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
-
新春送福2019年华语之声新春祝福!
-
我们的告白
-
致青春VOL03:奋斗中的‘Tony’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