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条小巷:曾走出一位民国佳丽
杭州这条小巷:曾走出一位民国佳丽
江 山
杭州是南宋的古都,当时叫临安。时至今日,还留下南宋御街(现称中山路)等一些大街小巷。杭州因西湖而美丽,除了优美的风光,还有生长在湖边的才女美女。在民国时期,孟小冬、唐瑛、陆小曼、林徽因、凌叔华、殷明珠、张爱玲、盛爱颐、王映霞、赵一荻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名媛”,其中的林徽因就是在杭州出生的民国佳丽。
在杭州度过快乐的童年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市吴山广场西侧、中大吴庄旁边的陆官巷。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上进士,与康 有为同科,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浙江金华、石门(现桐乡一部分)、孝丰(现安吉一部分)、仁和县(现杭州一部分)知县和海宁知州等职。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秀才,爱诗文、工书法,曾在1901年与林纾、魏易等主编《译林》月刊,1903年译成《西方东侵史》一书,对林徽 因后来的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位商人之家,14岁时嫁给林长民做二房,属没有多少文化的旧式“小脚女人”。叔叔林觉民则是追随孙中山、黄兴,积极参加革命的中国同盟会主要成员,1911年4月在写下著名的《与妻书》后,便参加了广州起义,被捕后壮烈牺牲,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 一。
林徽因是林长民和何雪媛结婚8年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所以非常珍惜。祖父林孝恂也是喜悦异常,他立即从《诗经·大雅》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诗句里,提取“徽音”一词作为孙女的名字(后来她长大后发表文学作品时,与另一作家同姓同名,便改为“林徽因”)。儿时的林徽因虽然人比较瘦,但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家人喜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林长民进入杭州东文学校学习,毕业后即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林徽因便与母亲相依为命。1909年,母亲将家迁到邻近的清波街蔡官巷27号(现为23号),她和母亲随祖父母住在一起,并由大姑母林泽民为她和表姐孟瑜、孟亮、语儿一起,在家塾授课启蒙。
在8岁之前,林徽因都在杭州生活,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杭州美丽的吴山、西湖、钱江等山山水水,都留给她很好的印象,她也十分热爱这片 出生地。在她后来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都对杭州的一些风情土物作了描写和赞颂。特别是1934年10月,她携丈夫梁思成先生回到杭州,认真制定了一个《关于重修六和塔的计划》,只是因1937年日寇入侵未能实施。
离开杭州出国游历
1909年,林长民从日本学成后回国,先在老家创办了私立福州政法学堂并任校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把学校交给别人代管,自己前往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宣传革命,期间担任了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他便把妻子、女儿接到了上海,让林徽因进入虹口爱国小学读书。在这之前,何雪媛还为林徽因生下个妹妹林麟趾,可惜不久就因病夭折了,林长民便在上海又娶了年轻美貌 的程桂林为三太太。这一段不寻常的日子,在林徽因心中留下了阴影,尽管当时中国的男子可以“一夫多妻”,但她对母亲的处境非常同情。
1913年,林长民支持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年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事。1916年他举家迁往北京,林徽因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 中学习。1917年7月林长民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没想到好景不长,4个月后他便在北洋政府官场的内斗中落败,被迫辞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之职。随后,心有不甘的他与蓝公武、汤化龙等好友东渡日本游历,对外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919年他曾著文反对巴黎和会袒护日本、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 行径。
1920年4月,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派往欧洲考察。因时间有一年半之久,他便把“掌上明珠”林徽因带去游历,让其看看外面的世界。林徽因随父亲坐邮轮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来到法国的马赛上岸,先游览了巴黎,再去了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最后来到英国在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她一路上饱览了欧洲风情,参观了许多博物馆,那些有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欧式建筑,深深吸引了她的眼球。更巧的是她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常带她去参观古建筑、写生等,这让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时年16岁的林徽因,有着如花的容貌、苗条的身材,是一位俏佳人,就在这时候生活中闯入一位“不速之客”——徐志摩。原来1918年7月徐志摩从北大毕业后,在浙江海宁开钱庄的父亲徐申如就于同年8月让他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 行学。此后他又进入历史系学习,入学10个月即告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1919年“五 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中,徐志摩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 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其学习兴趣逐渐由经济转向文学。1920年徐志摩前往英国求教罗素,不料因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未能相见,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苦闷想换路走的时候,偶然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开始其人生第一次对爱情的追求。后经林长民介绍,徐志摩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经狄更生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期间他开始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其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渐渐“换路”走进诗人的行列。
徐志摩当年才24岁,可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张幼仪是上海一个大老板的女儿,与徐志摩属媒妁之婚。当他结识了林徽因后便开始追求爱情,不久就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为了方便离婚,他甚至失去理智地逼着妻子打胎,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又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据说是中国协议离婚第一人。
由于林徽因的知性和受家人的影响,这段另类的恋情最后归结为徐志摩的单相思而告终,直到1926年他与另一位被称为民国十大美人的戏剧演员,后成为画家的陆小曼结婚。
在建筑和文学上成就突出
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仍到北京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林长民任北洋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年9月他反对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南下上海参与“反直”运动。
徐志摩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后,1922年也回到国内,并于1923年 与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了深刻印象。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被称为“金童玉女”。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与梁思成之父梁启超是好友。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结秦晋之好。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实现了自己的 志愿。
1925年11月24日,林长民在参与“反奉”作战时兵败,被枪弹击中身亡,这让林徽因受到了很大打击。1927年夏,她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此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双双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后于8月18日回京,同月他俩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才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次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便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从1930年 到抗战胜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 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 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 创作。1931年4月, 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 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 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 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 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1931年,林徽因生病在北平休养。当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为了避嫌还叫上国外留学时的好友金岳霖等人同去。老金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生活相当西化。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加老金家的聚会。老金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
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 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老金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80多岁去世。
1931年11月19日早8时许,徐志摩搭乘中 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 徐志摩)全部遇难。关于徐志摩遇难的原因,除大雾影响外,还与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徐志摩不 幸遇难后,蔡元培先生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 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1934年4月5日,林徽因在《学文》第1卷1期上发表长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 句爱的赞颂》。关于这首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因为徐志摩与她之间友谊很深。二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多数人都倾向于前者。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 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950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等到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同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 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 设计。
同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1953年10月, 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同时,身为作家、诗人的她还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现象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林徽因都先后曾为此与负责拆除解释工作的北京吴副市长等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梁思成甚至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由于过度的劳累和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林徽因肺病也复发了,1955年4月1日6时20分,她不幸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当时梁思成也因病住在她邻近的病房里,因病情非常严重双方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所以林徽因的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不久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在林徽因去世多年后,梁思成曾对人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梁思成于1962年与秘书林洙结婚,在“文革”中他被打成所谓“反动的学术权威”,受到了批判和摧残,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2006年8月23日,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在这块新颖别致镂空形式的纪念碑上,黑色碑面上呈现了身穿白色衣裙的林徽因倩影,与西湖的美景融为一体,她身边是数行竖排的碑文:“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 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呵,好美的林徽因!
附记:笔者为采写这篇文章,日前还专门到蔡官巷去查看了一下,可惜距蔡官巷一巷之隔的陆官巷已经在近20年前盖小区房子时拆掉了,自然林徽因家的祖屋就没有了。蔡官巷还在,大约有300米左右长,同样可惜的是靠林徽因祖父家这边(东面)的房子也全拆掉盖公寓了。有一位姓梁的大婶告诉笔者,林徽因祖父家的房子就在那根水泥电线杆边的位置。梁大嫂不无痛惜地告诉笔者:“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如到现在这个房子是不会拆也不可能被拆掉的。”
笔者有个意外收获是:经梁大婶指点,靠蔡官巷西边的一所老屋还在,这里就是林徽因同学林世和的房屋,林世和与林徽因是同乡和亲戚,两人从小在一起学习,关系亲密,常有来往。林世和后来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杭州一家银行工作,她老公陈先生也在杭州工商银行工作。可惜林世和与老公早年已去世了,不然的话还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林徽因儿时的一些情况。笔者再往蔡官巷南头走,发现杭州清波街道前些日子刚派人在墙壁上画了林徽因的图画,并写了《林徽因的语录》,仿佛在告诉人们:林徽因当年曾在这条巷边老房子里生活并常在蔡官巷走动过。
总编辑:徐忠友
主办
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
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
-
心灵花园《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DJ白雪——凡人故事
-
保林叔叔讲故事——开心乐意科学历险记(第一部:恐龙篇)
-
医脉传承
-
赵玉泓作品作者简介:赵玉泓,笔名中国泓。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省作协会员。喜欢码字画画,痴迷诗和远方。有部分诗作入选纸质刊物和虚拟平台。
-
心灵花园《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
端午安康
-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
天天读报华语之声、浙江工人日报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