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片饼干结友情 作者:王小青

六片饼干结友情

文/王小青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温暖的记忆,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

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及父亲的家庭成分,母亲被下调到芙蓉中学教俄语。我还在襁褓中就被母亲抱到了山清水秀却贫瘠的江南古镇——芙蓉。1968年的那个暑假,父亲被迫害致死。母亲独处异乡,带着我们俩姐妹,孤儿寡母,孤苦无援。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你失魂落魄的时候,在你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你关怀。尽管细小甚微,却让人温暖至心底,她,就是我的忘年交——郑竺容。

我小学有一位同学叫张圆圆,因为她父母长年在外地养蜂,为了壮胆,她经常让我陪她一起睡觉。若步行去中学用早餐再回到小学上课必然会迟到,所以,我每天上午都是饿着肚子去上课。有一天清晨,我刚从圆圆家楼上下来,穿过小百货商店的小通道时,偶遇了她的阿姨郑竺容,自称“花城散人”的她不按常理出牌,以潇洒不羁的性格而闻名芙蓉。她经常来芙蓉中学打篮球,自然认识我。便问我是否吃过早饭,我说还没有,她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几个硬币,给我买了六块饼干。我一边谢绝一边说我习惯不吃早饭的,她硬是把六块饼干塞到我的手里。竺容阿姨摸了摸我的头说:“今天口袋里就这点零钱,不然可以多买一些,先垫垫肚子吧,别饿着。”阿姨的眼神中充满着关爱与怜悯,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自己也没有正式工作,还有俩个幼小的孩子,却向那时“黑五类”的孩子伸出了援手。六片饼干,在如今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那时,却也弥足珍贵。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深沉的关爱。

在我儿时记忆的画卷中,竺容阿姨是芙蓉人口中不羁于世俗的女子,她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做人准则与理念。她的眼神中没有那个年代女子特有的羞怯,总闪烁着自信与智慧的光芒。她身材高大,剪着短发,乍一看以为是男子汉。衣着打扮极具男性特色,夏天爱穿短裤,喜好游泳,打篮球,在我的眼里,她与身边所有的女子都不一样,仿佛世间没有什么能够困住她的热情与火火生风的脚步,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男性特有的豪爽与自信,她的言语直率而坦诚,从不刻意迎合他人,她以率真的性格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待人接物,都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她还好打抱不平,在穷乡僻壤,我祖籍南京的母亲衣着打扮在芙蓉镇总会引得村民们品头论足,说母亲太过洋气,小资,她听见了就上去与他们理论。

她快人快语的性格犹如一抹独特的色彩,鲜明而生动,儿时的我对她很有好感。任何为人称道的豪爽与不羁,都不及她身边的人对她的喜欢与称道。在她貌似男性化的打扮上,却藏着一颗无比细腻又善良的心。

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解放前,她父亲郑梅迪是乐清第一任县委书记,后来被谋害。她母亲俞素英是温州一中的才女美女,是原中共临海县委第一任宣传部部长,她在妈妈肚子里还只有三个月就成了遗腹女。外太公俞董光是晚清武秀才,是芙蓉街的建造者,外公俞栋臣是乡绅,为乐清中共“三五”支队提供给养。

竺容阿姨母亲入狱时,她才六岁,而我六岁时父亲死于迫害。我们都是俩姐妹,都是老幺,我们有相同的遭遇与孤苦的童年,所以打心眼里,我们俩惺惺相惜。她的童年和少年受尽磨难,是她外婆和大舅妈含辛茹苦把她俩姐妹抚养长大。我与姐姐虽然在物质方面没有受到困苦,但受人欺凌的场景却也刻骨铭心。

她小时候不喜欢念书,整天跟同学打架,不准同桌的男同学的手超过“三八线”,若不小心,她的拳头就挥过。女同学跳绳跳格子,她拿着扫把一把扫过去,那些同学看到她就喊“竺容来了,赶快逃”。男同学趴在地上打蛐蛐,她把他们的蛐蛐抢过来用脚一踩就跑掉了。有一次上课睡觉,让老师打了她一个耳光,全校大礼堂开会,她也不受约束,被老师拉过去,嘴巴上画了一个大红圈,在台前罚站还嬉皮笑脸,到六年级才戴上红领巾,她说自己那时有叛逆心理。

竺容阿姨的先生谢大诚是我母亲的得意门生,性格与她截然相反,内敛含蓄,他是“温州第一中学”六六届的高材生,却怀才不遇。俩人同病相怜,结为伴侣。竺容阿姨与他结婚时,她先生连条新裤子都没有,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他妈妈做保姆供他念书,竺容阿姨看中他的人品与才学。她与先生为了生存,去全国各地养蜂,历尽磨难,有一次运蜂时蜜蜂蜇死了运蜂人的骡子,他们俩差点赔了身家性命。在悠长岁月的画卷里,他们俩的爱情,总是以它独有的姿态,悄然绽放于人间烟火与彼此相携之间。竺容阿姨与她先生尽管生不逢时,但他们从不放弃对学识的追求。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是一位对生活与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人。改革开放后,她先生成了乐清电视台总编辑,乐清的一支笔。痛心的是他却命运多舛,退休后竟然患病离她而去,让她再次承受孤独与痛苦。

60年代末,乐清体育局组织民兵和游泳爱好者横渡清江,竺容阿姨是唯一参加比赛的女性,她巾帼不让须眉,劈波斩浪,勇夺冠军,一度成为乐清县的标志性人物。

她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无师自通。四十多年的拍照生涯,从黑白到彩色,从静态到动态,摄录了乐清人民的日常与瞬间。竺容阿姨艺术眼光独到,在那个使用胶片的年代,她不顾家境清寒,舍得花费大量的胶片去拍摄记录“乐清撤县设市”的全过程及乐清首次“福利彩票”发行等题材,极有远见,在前年的市级摄影展览中好评如潮,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

她的摄影理念更侧重于传统的美学原则、文化内涵的表达以及对历史和人文的深度挖掘。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相对稳重和深沉。她用光影记录了乐清市文化艺术发展的绚烂历程与凝重的人文风貌,更是时与空的交错,旧与新的转变,衰与盛的更替。定格了喜怒哀乐与豪迈悲怆,岁月的变迁与众生成长的痕迹。

她喜欢唱歌,是乐清女子合唱团成员,她不做红花甘当绿叶,为合唱团成员摄影,做了几十年的摄影义工。如今81岁的她,还参加安基金温州义工“我来陪伴您”团队,投身于公益事业,不断提升自己。

她对家乡芙蓉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尤其钟情山歌《对鸟》,是芙蓉原生态《对鸟》的传播者之一。《对鸟》现已成为中国民歌瑰宝,闻名遐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民歌教材。竺容阿姨与我的中学班主任包忠友老师,都是芙蓉讲“白搭”(侃大山)的高手,语言幽默诙谐,逗得人捧腹大笑,他们极富语言天赋,是天生的喜剧大师。竺容阿姨纵然遭遇许多坎坷磨难,她也看开看淡,她活得通透,不纠结于过去,是朋友们的开心果。

她不仅聪明好学,睿智风趣,还做得一手好菜,一家人的头发都是她给剪的,她还会给自己理发,裁缝手艺连专业服装店师傅也赞叹不已,裁玻璃,做园林设计,凡事具细,事必躬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是一位有着大格局的女汉子,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竺容阿姨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常常出钱出力,帮助别人。年轻时,有一次从北京坐绿皮火车到金华,她看见旁边的一位女人抱着小孩是站票,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一直站了二十七个小时。在脚都站肿的情况下,那个女人一点都不心疼她,就连眼睛都不斜视一下,心安理得地坐在她的位置上,旁边的旅客都看不下去,但她却没有半句怨言。人的认知差异,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她的善良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次的让座上,在生活中,她总是乐于助人。

十几年前,竺容阿姨偶然得知同乡伍宇芳(二级精神残疾)他有绘画天赋,却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创作。她支持伍宇芳的爱好,还帮助他多方筹措经费,她独自张罗着在乐清市为他成功举办了“伍宇芳个人画展”,如今伍宇芳的成功离不开竺容阿姨当初的支持与帮助。

二十几年前,芙蓉下街有一位企业家,办厂亏损,举步维艰,竺容阿姨向亲戚求助了十一万元帮他渡过难关。后来这位企业家因破产,竺容阿姨无钱还账,只得卖掉自己老家的三间平房用于抵债。

我后来定居杭州,她还特意给我快递乐清的特产,抽身来看我,在我家用单反相机给我拍个人写真。她好几次带食品看望我95岁的母亲,陪老妈聊天,让姐姐与我好生感动。每一个场景回忆起来都显得格外亲切而温馨。晚年她入住乐清市的颐养公寓,带我参观小区幽美的园林环境。她经常拍摄生活中的各种美景与视频与我分享。人和人的关系一定是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竺容阿姨孝敬老人,对婆婆一如亲妈。她的母亲在她俩姐妹的悉心照料下活到了一百零五岁,后十年双目失明,她俩姐妹依然不离不弃。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她母亲的心愿,为平反昭雪八方奔走,几度进京,永远不卑不亢。竺容阿姨与她的母亲一样,坚信共产党,心中有信仰。

这么多年,她是我的忘年交,也是朋友中最具独特个性的怪才。我们说话从来不弯弯绕绕,在她的眼里,永远可以看到坚定与从容,她豪爽大气,亦不失于女性的成熟与干练之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是相互成就,彼此温暖。每次想起她爽朗的笑声和真诚的眼神,让我读懂了女子可以有多种模样。她用自己的智慧与处事方式诠释着真、善、美。她对身边人的大爱,将永远影响并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真诚待人,保持善良,言行一致。

一生中,遇到的人很多,有人对你微笑,有人对你诋毁,有人给予你鼓励和帮助。真正的友情是不会被岁月消磨殆尽的。这个世界因为朋友,让庸常的生活可以开出花来。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相遇,“鸟择良木而栖,人择君子而处,心择善良而交。”

回首山河已是秋,忽有老友上心头。回望曾经的岁月,身边不乏优秀且真诚的朋友,她们始终是我心中的暖,让我懂得了善良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情谊。竺容阿姨与朋友们的爱融入了岁月的怀抱,让我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心怀感恩!

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致公党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西湖合唱团成员。著有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意人生》(合集),散文集《过尽千帆》出版中。诗歌、散文、歌曲、评论、报告文学分别入选《人民日报》《家庭周报》《星河 》《中国致公》《中国爱情诗刊》《青年文学家》《浙江工人日报》《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并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头条、杭州之声、华语之声、荔枝、喜马拉雅、大家朗读、晚安金华等媒体平台传播,作品多次获奖。有组诗入选"学习强国”。

阅读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