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永续历史文脉——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

▲良渚古城遗址雕塑揭幕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满周岁。回望一年前,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迎来了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时至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跃敏、市政协主席潘家玮,杭州市领导戚啸虎、许明、张振丰、缪承潮、陈国妹、张建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卢春中,省文物局局长柳河,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省考古所,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先生家属代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余杭区四套班子领导,长三角杭州三大世界遗产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合作单位负责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理工大学、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行政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15家合作单位代表,以及市民代表、学生代表、良渚文化志愿者代表近200人齐聚良渚,参加首个“杭州良渚日”暨首届杭州良渚文化周启动活动,共贺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拓内先生等纷纷发来祝贺。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价值内涵丰富,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典型的实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为进一步提升良渚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激发全市人民了解良渚文化、热爱良渚文化、保护良渚遗址的浓厚氛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将每年7月6日定为“杭州良渚日”。

▲良渚古城遗址展示

申遗成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余杭区始终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严格落实遗产保护主体责任,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努力将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华文化展示地。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继续以风风火火的速度、只争朝夕的精神、蹄疾步稳的状态,高质高效推进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事业,持续擦亮良渚古城遗址这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

良渚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模式,最大程度保持了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创新大遗址保护展示手段,高标准建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功构建了“场馆展示+现场展示”的综合展示体系。同时,以数字化赋能保护管理,持续加强114平方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日常巡查+科技预警”,加快建设遗产保护管理“数字驾驶舱”,以科技助力数据采集分析,推动良渚遗址的科学保护、有效保护。

学术研究是良渚文化实现持久发展和持续推广的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要素。申遗成功以来,良渚博物院深入推动良渚学研究工作,完成《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图录、《张忠培论良渚》的出版工作,及《大家论良渚》系列之《严文明论良渚》《苏秉琦、张光直和俞伟超论良渚》校稿和彩板图片考证工作,推出《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良渚特刊,开展《良渚丛书》《良渚文化通史》的编撰与出版工作。为方便研究者查询,良渚考古发掘报告也已汇编成册,下半年起会陆续出版。

2019年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通过玉器,以小见大,充分展现良渚文明的地位和贡献。展览汇集了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从5000多年前到距今100年的清末,历史各个重要时期与良渚有关或受其影响的文物一一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真实再现历史长河。良渚古城遗址亮相第二届进博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果展展出……“丰富对外文化展览,是扩大良渚文化影响力,讲好‘良渚故事’的有效手段。”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表示。为促进良渚文化传承步入新轨道,良渚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让小众考古文化走进大众心中。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

©故宫博物院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科技,推出良渚文化“云春游”“云直播”等线上活动,让民众足不出户,畅游良渚古城;加强有效教育普及,推动良渚遗址整篇入选全国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成立长三角良渚研学联盟,打造浙江省中小学研学基地,与十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推出薪火传承计划,让良渚文明薪火相传、永续传承。

“让青少年关注良渚,了解良渚,才能让良渚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表示。

申遗成功一年来,良渚文旅融合发展也迈上新台阶。据悉,良渚充分运用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区块人文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协同并进。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自开园至今共接待访客近50万人次,目前计划联动周边景区资源,合作串线,推出相应游线。同时,以良渚博物院二期为重点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规划建设正在加紧推进。

而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余杭区瓶窑镇则借地利之便,以古城遗址公园为核心,实施古城联动古镇,规划古城遗址公园—瓶窑老街—南山造像—北湖草荡(近万亩湿地公园、网红打卡地)的文旅游线。

目前良渚古城—瓶窑古镇已成为杭州、上海游客节假日光顾的新晋“网红”游线,今年“五一”期间瓶窑古镇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约为去年同期三倍。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永远在路上。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厚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表示。

“杭州良渚日”启动活动现场发布了杭州三大世界遗产精品旅游路线,签订了长三角杭州三大世界遗产旅游市场推广合作备忘录。

良渚遗址管委会与高校合作共建签约,良渚古城遗址主题雕塑和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先生铜像也首次与大众见面。

同时,在杭州良渚文化周期间,还将举办“彩笔绘良渚盛世颂华章”百名中外著名画家走进良渚古城油画作品展、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币发行活动、“邮票上的世界遗产”主题展览活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成立暨“志愿者服务周”启动活动、“良渚文化+科技”——未来科技城走进中华文明圣地活动、“聚焦莫角、共话未来”学术研讨会、“申遗周年庆、圣地感悟行”——良渚文化薪火传人主题体验活动等八项线下配套活动和“当文创遇上良渚”等两场线上直播活动。

在启动活动前,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良渚古城遗址主题雕塑和施昕更先生铜像,并与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利用、申遗工作作出贡献的相关代表合影。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阅读 24151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宋韵文化
    宋韵文化
    “韵”本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之一,而宋韵文化之“韵”则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宋代辉煌的文学艺术之风韵,也涵盖宋代人格气象的神韵,更指向宋代时代精神的气韵。其外延又拓展为从宋代传承至今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展现为文学、思想、艺术、礼俗、民情等贴近当代民众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集中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佛道信仰、学术思想、建筑风貌、乡贤名宦、礼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领域。 “唐风”和“宋韵”相承相辅。反映强盛伟岸、开放包容、昂扬奋发的气象,明朗刚健的文化精神之“唐风”,和显现文治立国、文化和艺术的极度绚烂、理学思想对人的心性与精神世界的探寻之“宋韵”,各有特色。
  2. 抗疫抗疫
    抗疫抗疫
    晶都社区抗疫暖心小故事
  3. KK直播—《科学与人》
    KK直播—《科学与人》
    科普类专题节目。是一个利用网络广播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宣传阵地,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来分析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揭秘事物本来面目、培植公众的科学意识和态度的一块科学园地,也向公众打开了一扇科普的窗口。节目将将持续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用专家访谈、科普沙龙、热线答疑、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突出反邪教本质,让听众认清邪教邪恶本质,远离邪教,抵御邪教。
  4. 杭州中秋祝福
    杭州中秋祝福
  5.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6.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
  7. 赵玉泓作品
    赵玉泓作品
    作者简介:赵玉泓,笔名中国泓。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省作协会员。喜欢码字画画,痴迷诗和远方。有部分诗作入选纸质刊物和虚拟平台。
  8. 心灵花园
    心灵花园
    《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9. 新春送福
    新春送福
    2019年华语之声新春祝福!
  10.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