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下城 | 规范地名专项管理 推进地名综合体系建设

近年来,下城区不断深化地名专项事务,以全市“政务2.0”城市大脑开发契机,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良性运作数字、文化及编制、命名等各项地名业务,在推进辖区地名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智慧地名,赋能创新“码上”服务。为拓展门牌号指位单一化功能,在全市首创“二维码集合门牌”设置工作,以“引导、指向”作为服务重点、辖区地名数据库及浙江天地图为基础,借助互联网A+模式激活门牌使用潜能,运用大数据收集整合并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将门牌路段指示功能、地名典故、文保介绍与“吃、穿、游、娱、购”服务相融合,经踏勘现场及评估后对标志建筑物、重要路段口等设置集指示和二维码为一体的门牌,群众和外来游客使用手机扫描即可方便查询及了解相关信息。两年时间完成辖区如延安路、凤起路、东新路等主要道路共计16条182块二维码门牌的设置工作,获得民政部领导调研及各方媒体群众好评。


     二是文化地名,旨在保护恢复历史。出台《下城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组织浙江大学学院教授等地名专家评审论证并公布《下城区第一、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百年古街、近现代重要地名、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地名共计31处,并被纳入《杭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提升地名管理水平、彰显下城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运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以历史、人文、地理、文化、科教、政情为主线,出版具有研究价值的《下城区地名图志》,该图志阐述和描绘下城历史沿革和政区概貌,聘请多位专家修纂文字30万字,收纳专业影像和线划图123张,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研究该区历史地名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通过实地走访、社会公开征集投票及专家教授论证评审等流程形式,推进保护重要历史地名工作。先后对原有或已灭失但尚有使用价值的历史地名进行判定恢复或启用其派生地名,如“归德弄”、“杭氧街”、“忆浣弄”、“慧云巷”及“天赐里”等地名,以唤醒当地文化传统、延续地名传承使命。


     三是数字地名,推进“跑一次”事项改革。创新“线上咨询、线下受理”服务模式,采用实时在线答疑咨询、容缺材料办理、快递邮寄等多种工作服务方式进一步缩短受办审时间,有效提高办事时效。对网上申报操作流程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大型中介地区专员率先启动在线申请,提供EMS办结材料及时寄送业务,畅通地名线上办理渠道,切实提升线上业务网办率。在数据互通、资料共享基础上,实现并提高地名材料提交的简化易办,大型建筑、综合体等特殊工程项目采取现场审核审批、门牌集中申领编制。通过多形式服务企事业单位和各年龄阶层群众,实现地名业务受办“一次跑”“零次跑”。


     四是平安地名,优化地名管理机制。以稳定边界杜绝隐患为责任,做好边界联检工作,制定方案定期牵头或配合毗邻区,完成四条边界线的联合检查。持续深化平安边界建设活动,落实边界毗邻街道的平安边界协议签订。联合街道、社区,调查住宅区标准地名使用现状,与交警、城管等部门审核辖区路牌、交警指示牌,持续开展整治擅自设置错误标牌工作。做好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整治专项动员部署会和业务指导培训会,完成99条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同时,为确保整治工作连贯有效,此项工作列入日常管理考核,建立区级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以规范引导落实地名长效监管机制。

阅读 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