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丨豆腐的前世今生
2025-02-01 16:51:56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豆腐,是华夏大地上极其常见的食材,相传为汉朝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美食,豆腐一直被千家万户钟爱着。它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还很健康、易消化、吸收率高,所以南北各地到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豆腐制作工艺;同时豆腐在料理界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八大菜系还是四大菜系,招牌菜里都不乏以豆腐为原材料的菜品,例如川菜里麻婆豆腐、淮扬菜里的大煮干丝、客家菜里的酿豆腐……所以,一边承载着美食文化,一边传承着制作工艺,让豆腐集多项非遗于一身。

在民间,豆腐的诞生则加入了母慈子孝的演义成分。传说,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下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由于他担心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也就是豆腐花。淮南王的母亲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中也写道,“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书中还记载了豆腐的基本做法,即是将浸泡过的豆子磨成豆浆,过滤豆渣,煮沸后,加入石膏、盐卤汁或山矾叶(一种中药)、又或者是酸浆、醋淀等“点豆腐”的材料,令豆浆凝固成豆腐。

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俗称为磨豆腐,有人则称为“挨豆干”,其实不只“挨”磨,还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成为豆腐。传统手工豆腐味道更香浓,但制作工序繁琐,大致分为浸泡豆、研磨豆、烫豆浆、滤豆浆、煮豆浆、点豆腐、压制成型等七道工序,每一道程序都得严格把关。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豆腐虽然起源自淮南,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智慧、地域文化的不同,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变种。由于时间够久,这些技艺都足够成熟、极其精湛而巧妙。在此基础上,豆腐再次与各地不同的烹调技艺发生碰撞,不出意外地诞生出千变万化的美食,衍生出了诸如黄姜豆腐、臭豆腐、灰豆腐、毛豆腐等奇特的产品。

一粒小小的黄豆能幻化万千、历久弥新,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最好代言。

阅读 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