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城区红十字会携华语之声传媒共同推出了以“生命・希望”为主题的2025年上城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专题访谈。节目以清明节缅怀为切入点,邀请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人体器官捐献业务科科长曹燕芳和遗体捐献者家属吴伏苹做客直播间,通过捐献者家属的讲述与政策解读,向公众传递“生命永续”的人道理念。
“父母用行动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延续希望的力量。”遗体捐献者家属吴伏苹在访谈中哽咽讲述父母两代人的无私选择。其母亲早在二十余年前便签署遗体捐献意向书,成为浙江省早期登记志愿者之一;父亲更是杭州市首个遗体捐献记录俱乐部成立后的首位捐献者,以“破冰”之举推动社会对遗体捐献的认知。
面对父母的坚定决定,吴伏苹坦言家人曾经历不解与挣扎。“母亲只说‘这是我的决定,需要你们签字’,甚至要求第三代成年子孙也必须同意。”她回忆,当时国内遗体捐献法规尚不完善,传统观念桎梏犹存,但父母始终以“医学需要进步,这是我们最后能做的贡献”说服家人。最终,全家含泪签署同意书,尊重这份超越生死的托付。
曹燕芳则从政策法规、流程规范、社会意义等多维度展开科普。她介绍,浙江省自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全省累计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超过36.4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760例,遗体捐献也为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每一份自愿登记都是一份生命馈赠的承诺,我们通过优化登记渠道、完善保障机制,让爱心传递更顺畅、更温暖。”针对传统文化中“身体完整”的避讳心理,她指出:“我们通过‘生命教育进社区’‘桃花湖公益毅行’等活动,将生死对话融入生活场景,让公众理解捐献是生命馈赠的最高形式。”
节目中,曹科长还热情地回应了当下社会热点,强调“捐献登记遵循绝对自愿原则,近亲属有权拒绝”“医护人员绝不会因捐献登记放弃治疗”等。节目终有落幕,但生命的接力永不停止,此次访谈节目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春日杭城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