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一撕,相片显影。最近一种名为“撕拉片”的复古胶片突然爆火了!其以单张数百元的价格和“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成为摄影圈的热门话题。小红书上,关于撕拉片的话题有5.5亿浏览量,90多万讨论。不少年轻人精心打扮,纷纷走入摄影馆,给自己留下一张特别的撕拉片。
什么是撕拉片?
撕拉片(Peel-Apart Film)的诞生可追溯至1947年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的灵光乍现。与现代拍立得的“显影一体式”设计不同,传统撕拉片采用独特的“双层结构”:上层为含显影剂的负片,下层为相纸基底。拍摄时,镜头后的两组感光层同步曝光,通过滚轴挤压释放显影药水,在黑暗中上演一场分子级的“舞蹈”。
撕拉片拍摄完成后,需要手动将胶片从相机中拉出,这种独特的操作过程,赋予了撕拉片浓厚的仪式感,让每一次拍摄都成为一次充满期待的体验。
撕拉片的成像原理
撕拉片的成像过程涉及负片成像、药水显影及正负片分离等关键步骤:
负片成像
撕拉片由拍摄感光的负片和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组成。当相机快门按下时,外界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照射到负片上。负片上的感光层对光线敏感,光线强度和颜色的不同会使感光层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记录下拍摄场景的光线信息,形成潜影。
药水显影
拍摄完成后,我们需要手动将胶片从相机中拉出。此时,胶片正片上的药水包被破坏,药水均匀地覆盖在负片和正片之间。药水中的化学物质与负片上的潜影发生化学反应,将潜影转化为可见的影像。
以宝丽来Type10黑白撕拉片为例,药水中的银盐颗粒在特定条件下与负片上的潜影发生还原反应,使银盐颗粒沉积在正片上,形成不同密度的银影,从而呈现出黑白影像。而在彩色撕拉片中,药水包含多种化学物质,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通道,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在正片上形成彩色影像。
正负片分离
经过一定时间的显影反应后,负片和正片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影像。此时,我们将相纸撕开,把负片和正片分开,就得到了一张完整的撕拉照片。负片可以经过特殊处理后扫描为数字文件,进一步保存或编辑;而正片上的照片则是最终的成像结果,具有独特的复古质感和颗粒感。
撕拉片爆火的背后
唯一性
一次成像,没有底片,并且难以以相同形式复制,甚至拍摄时的温度也会对照片的色彩产生影响,这些特点使得撕拉片具有唯一性,成为其在拍摄和使用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媒介化消费
观看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使用撕拉片的“种草”,亲身体验拍摄撕拉片,再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给其他人。
这种不断堆积的“媒介化消费”,加上“拍一次就少一次”的叙事,凭借貌似“贵得合理”的设定,反而吸引了大批的带着猎奇与收藏心理的年轻人。
明星效应
“瘦了,奖励自己一组撕拉片”。5月8日,演员林允分享的一组撕拉片成为小红书热点。鞠婧祎、刘诗诗等明星都在社交平台晒过撕拉片,并带动众多年轻人效仿,也成为推高撕拉片价格的原因。在明星示范下,撕拉片从摄影工具转变为身份符号。拥有明星同款相机、掌握“废片美学”拍摄技巧,成为年轻人进入特定文化圈层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