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至,秋意渐浓,风里藏着的凉意愈发明显。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阴精渐藏,正是调养身心、为过冬打基础的关键期。
那么在这个时节,有什么养生之道呢?
这份寒露养生指南,教你抓好起居、饮食、运动防护这三大核心,轻松护好健康,安稳度深秋!
养生指南
01
早睡暖足
筑牢健康“防护墙”
寒露后养生,先从“睡”和“暖”入手。古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能帮身体好好收纳阴精,让脏腑得到充分休整;早起则能顺着阳气舒展的节奏,唤醒身体活力,还能减少血栓风险——晨起别着急起身,不妨多躺3~5分钟,伸伸懒腰、活动手脚,给血管和关节一个“缓冲期”。
双脚是寒气最易“钻空子”的地方:离心脏远、脂肪薄,一受凉就可能引发感冒,甚至诱发老慢支、哮喘等旧疾。这时凉鞋该收进鞋柜了,脚踝千万别再露着,体质偏寒的人记得穿能盖住踝关节的袜子;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加把艾叶、花椒或当归,暖流从脚底窜到全身,温经通络又解乏。另外,别再执着“秋冻”,尤其是心脑血管不好的人,出门记得护好头脸;穿件红色、橙色的暖色系衣服,不仅显精神,还能驱散“悲秋”的低落情绪,一举两得!
02
润养脾胃
多润少冷 酸甜养身
寒露后肠胃特别“娇弱”,稍不注意就容易腹胀、腹泻。饮食要紧扣“收”和“润”:生冷的冰饮、凉菜别碰了,暴饮暴食也得戒,减轻肠胃负担;辣椒、生姜、花椒等辛辣发散的食材少吃,免得耗伤阴液;多吃胡萝卜、银耳、百合、芝麻这些“润秋”食材,煮碗银耳莲子羹、蒸块山药,既能滋阴润燥,又能养肺护喉。
想护肺又兼顾肝脏?试试橘子、柠檬、石榴等酸味食物,酸甜口感能收敛肺气,还能帮肝脏“藏”住能量;早餐别对付,煮碗温热的杂粮粥,扔几颗大枣、几块山药,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健脾又益气,帮身体稳稳接住节气的变化。
03
避早保健
激活身体“免疫力”
天凉了更要动,但“赶早”不可取——清晨气温低、寒气重,体质弱的人容易受凉感冒,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运动更合适。运动强度要“悠着点”,不管是快走、慢跑还是打太极,只要练到身上微微发热、出点小汗就够了,别追求大汗淋漓,不然阳气和阴液都容易耗散。遇到阴雨天,就在家练八段锦、瑜伽,柔和的动作能拉伸筋骨,还不沾寒气。
几个随手能做的保健小技巧,别错过:
●常洗温水澡,促进气血循环,让肺和皮肤的“联系”更通畅。
●鼻子容易干、鼻塞的人,用拇指外侧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揉30次,再按按迎香穴,没多久就通透了。
●睡前躺在床上做腹式呼吸,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再缓缓呼气,重复30次,助眠又养气。
●看电视时用空拳轻轻捶捶背,从下往上、再从上往下,捶3-4遍,能缓解疲劳、预防感冒。
●多笑笑!开怀大笑时胸廓会打开,能吸更多氧气,还能赶走秋愁,比吃保健品还管用~
做好这几点,就能轻松应对寒露的凉意,把健康揣在怀里过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