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14336
2023-09-06
无人承接的“衣钵”
当年在杭州工艺美校学杭绣的六个男同学都陆续改行了,只剩赵亦军大师一人用一生的挚爱坚持到现在。他的柔情中带着几分刚烈,这份刚烈注定让赵大师在“男工绣”这条路上走得孤独寂寞。
“文革”时,由于诸多专业人员改行转业,杭绣技艺濒临失传,“男工绣”如今更是后继无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三年打杂,十年入行”乃至“择一业,终一生”的耐性。因为学艺时间长、门槛高、回报不稳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手工技艺;外界对手工艺人也存在文化水平低、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不高等固有认知。他说:“杭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让它在我手里失传。”
如今这个社会如此浮躁,极少有年轻人能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这门手艺。很多时候他只能独自面对困境,手工刺绣在现在的大环境中,短时间内并不能创造出很高的价值,还是会面临着生存的尴尬,为了使这门技艺更健康地传承,让手艺人能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政府在保护非遗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李强、蔡奇、夏宝龙等领导及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长与非遗司司长陈通都来参观过他的杭绣展览,并给予了好评和支持,也为后继无人深表担忧。电视台为招揽杭绣传承人也做了宣传,事后,的确有许多人想拜师学艺,因为年龄较大而未成。他想招13至20 岁左右的弟子,在当今社会,这种期望只能是一种奢望。
应我的要求,他给我示范如何操作。77岁的赵大师戴着老花眼镜端坐在绣架前,捏着纤细的绣花针,由下而上,将线往后拉伸,动作敏捷而轻巧,那姿态,一如拉小提琴的弓,优美动人;无名指在线上一搭,就知劲道用足与否,一个细微的动作,浸润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功力。看着他刺绣的样子,不禁让我想起唐·罗隐《绣》的诗句“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他说:“满地绣”的绣制时间最长,它的进展不是以日而论,而是以年而论,开始还是满头黑发,完成作品时已是白发苍苍。但越是漫长,心情越不能急躁,慢工才能出细活。”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他还饶有兴致地说:“南宋时用这种技法给皇帝绣龙袍,后来用于戏曲服装。当时名角都有自己的私房服,制作要求高,而且还不计工本,像京剧名角盖叫天、荀慧生等都有私房服。我师傅张金发为周信芳绣的戏服据说绣了一年,整件戏服绣好后变得沉甸甸的,周信芳非常喜欢。”赵先生一边介绍一边起身从柜子里翻出了一本他与张金发师傅合作的杭绣《金银绣样品》,里面那些漂亮的云头、香草龙、五寿图纹案,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却依然历久弥新。
赵亦军大师早年苦于没有经费,自费打印了一本他自己撰写约8万余字的《源自南宋的宫廷杭绣》。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新增了专业核心课程《刺绣工艺》,在赵大师这本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他与陈柳蓉一起合编了《宫廷杭绣针法教程》教材,2018年8月,由浙江省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为了宫廷杭绣不只有作品,还要有详细的资料讲解和理论体系做支撑,他将自己的所学所见,结合杭绣的历史,写出了一本属于刺绣的专用书籍。2020年9月,赵亦军大师编著的《宫廷杭绣》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己花费了11.8万元正式出版,对于月退休金仅四千的赵大师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翻阅着这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全彩作品,惊讶于他手写而成的文字,那图文并茂的精美页面,内心的感慨无法言喻,他一生的坚守与付出都值得了。
这些年,他在众多院校、社团开讲授课,并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下城区武林街道非遗传习馆等开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众多杭绣爱好者提供了公益性的专业教学指导,有刺绣爱好者特地从外地赶赴杭州学习,可谓“桃李满天下”。此外,他还参与了万向学院创建“国家教育资源库”的拍摄。赵亦军大师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其中有中央、省、市电视平台。媒体的宣传引起了民众对杭绣等非遗的关注,为壮大杭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亦军大师一直兢兢业业,他的坚持为杭州刺绣艺术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说:“我深深地领悟到,人这一生不是为了带走些什么,而是为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技艺的传承人,赵大师与我们说起跟随他十余年的唯一女徒弟刘雨涵,目前除了配合他的教学工作外,正在复习考研,严重地影响了技艺的传承。这位最后的“男工绣”与我们说起如今还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竟是一脸的落寞。这些年,政府和各部门对非遗非常重视,给了连他师傅都不曾享有过的荣誉和奖励,为此,他深表感恩。
他认为,搞工艺就是靠作品说话,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应该有“终身成就”之美誉,他在与时间赛跑,避开一切不必要的采访和应酬,静心地沉浸于艺术。他说自己是个创作的饕食者,总是吃着碗里,看在锅里,经常会同时上几个棚架。
学杭绣是件极为孤寂的事,一个男人如他这样一生一世坚守于杭绣的阵地,始终如一,品行至高,这是忠于使命的真性情,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善待,他在杭绣史上已然成为了最后的绝唱。要论最正宗的宫廷杭绣大师,赵亦军大师当之无愧是这个行业里最后一位大拿,他在这个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结束了一个下午的采访,临行前,赵大师赠送我一套中华文化名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赵亦军宫廷杭绣艺术鉴赏”邮票卡纪念珍藏册与他的作品《宫廷杭绣》。 “几千年的刺绣文化,我真心觉得是做到老、学到老。”赵大师在赠予我的书本上签名时谦逊地说。
“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抓紧时间多绣几幅作品。我希望在亚运会期间能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能展览宫廷杭绣作品,这不仅是我毕生的心血,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艺术瑰宝,好让世界各国的友人欣赏并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是多么精美绝伦。”
作者简介:
王小青
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致公党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西湖合唱团成员。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歌、散文、歌曲、诗评、报告文学,分别入选《人民日报》《星河 》《家庭周报》《中国致公》《中国爱情诗刊》《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并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杭州之声、华语之声、喜马拉雅、荔枝、大家朗读、晚安金华等媒体平台传播,作品多次获奖。有组诗入选"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