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5076

2024-04-09

那山,那水,那茶园——忆故人三章

那山,那水,那茶园——忆故人三章

富阳山上的映山红

儿时,每年的清明节,我与寄宿在奶奶家的堂姐妹们一起搭乘亲友的小车前往富阳新桥那片山上,欣欣然给爷爷扫墓,怀着春游般雀跃的心情。那是一座靠近杭富公路的山,松树成林,满山盛开杜鹃花。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下山后,在富阳亲戚——姨婆奶奶儿子的家中轮流做客。大人们热闹聊天,小孩们则在堂前屋后追逐嬉戏,惹得鸡鸭猫狗四窜。我们在亲戚家里玩够了,每人手上拿着从爷爷墓地山头采摘的或怒放或含苞待放的映山红,欢天喜地回家了。

此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亲戚用艾叶水和糯米粉制作的一大袋子香喷喷的清明团子,那时我仿佛咀嚼了整片山林,一颗心在乡村的角角落落里自由飞翔。艾叶肥厚的叶片上,附着丝绸般光滑的绒毛,令我顿生温暖之感。

比起我们郊游式扫墓,父亲扫墓可算骑行大形。从1969年开始,他坚持十余年骑着水久牌自行车去名爷施地。他自豪地回忆,因有练武基础,所以从城站骑到富阻新桥,只需一小时。原来杭城只有解放街是唯一从城站火车站直通西湖边的市中心大马路,其余基本是小巷小路。他从城站出发到西湖边一公园,然后沿南山路和虎跑路骑。当骑过九溪之后,就算出城了。接着,他面对的几乎全是农村泥泞的黄泥路。最难的路段,他要骑过两座未开通的山头。其中称为斩九龙头的山坡尤为险峻,上下坡度最大处足有45度以上,高低起伏沿山脉约有二里之遥。上坡时,他铆足了劲;下坡时,他犹如坐过山车。当他迎着耳边的阵阵春风,飞驶在斜坡时,惬意感油然而生。

8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建设的深入,父亲不用再穿村爬坡了,他潇洒地骑行在从九溪到富阳的120国道上。他发现原来路边大片大片生机盎然的油菜花稀少了,零星低矮的瓦房及草屋也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高楼大厦。2008年,爷爷的坟迁来杭城与奶奶合葬后,我们就很少去富阳亲戚家串门了。据说,他们在平房的地基上,分别建造了别墅,日子过得相当红火。

西溪河畔的往事

60年代初,世亲十一二岁,每年要去周家村亲戚家小住几月。那时她从葵巷坐一小时的汽车,然后从古荡步行大约40分钟的村路,最后在南湖头(可以通往古荡、蒋村和余杭塘上)摆渡到达目的地。

亲戚是姓姚的一户人家。在亲戚简易的瓦房里,有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吃饭的地方是茅草房。属屎局尿,都在浇粪的桶里。摆在桌上的绿色蔬菜,都用粪肥浇灌长大,有一股特别清香的味道。

那时,家家出门都需划船。母亲说,河水相当清澈,小鱼、小虾清晰可见。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一直愉快地唱歌,声音甚是悦耳。她印象最深的是,河塘里和树上都有好吃的。桑树长得不高,果实可以采来吃。黑色的桑葚果,含在嘴里酸酸甜甜。到了春天,她还与亲戚一起坐在大木盆里去河里采菱角。只见一大片绿油油的叶片下,长了嫩嫩的、甜甜的青菱。到了秋天,火柿挂满枝头时,母亲便拿了一根前端绑了网罩的长竹竿叉柿子。

在她童年的玩伴中,母亲与文娟最要好。她们时常在地里刨土豆,抑或充满期盼地站在树下一起采火柿。一晃十年过去,母亲嫁人了。文娟也出落成美少女,鹅蛋脸上扑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粗壮的麻花辫在她腰间有节奏地晃悠。她知道父母爱吃火柿,每年都用窄窄的扁担挑着两篮柿子,风尘仆仆地送给他们品尝。一进门,她总是细声细气地说:“哥,姐,我来看你们了。”言毕,她用手理着粘在额头的刘海,利索地取下戴在头上的斗笠。望着气喘吁吁的文娟和挂着晶莹露珠的柿子,父母的内心甜蜜蜜的。

70年代初的深秋,柿子落市了,文娟第一次爽约了。父母抑制不住对她的牵挂,心急火燎地赶往了周家村。河还是那条河,只是村头贴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标语。村里的大喇叭,传来了铿锵有力的样板戏,飘荡在空旷的田野上空。

文娟的家在河的尽头。门前的晒谷场,一位老太太正弯腰翻晒谷子。母亲从老人口中得知,文娟竟然得了败血症!原来文娟赤脚干农活时,不慎被铁锈钉扎破了脚。当时,她只用布条草草包扎了伤口,便若无其事地继续干活。两天后,她就莫名其妙地发起高烧。

母亲记得,文娟那时静静地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挂着点滴,说话费力。父母把积蓄了一个月的工资硬塞给老人,期盼好友早日康复。但治疗进入关键期后,医院陷入缺药窘境。在一个初冬的清晨,如花少女,不幸凋零。不久,周家村的河边多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包。

杨家牌楼的茶园深处

每年清明,母亲与舅舅都会提前一周上坟,所以我几乎没有机会去扫外公外婆的墓。今年,我们虑及六七十岁的母亲和舅舅再挤公交太累人,于是我先生在清明当日驱车带我们去杨家牌楼祭祖。

通往墓地的小径旁,有一新修寺庙,如今初现规模。穿过茶园旁的密林,我终于与修缮一新的祖坟相遇。遥想当年,外公出生于书香人家,私塾十二年,是杭城的金算盘(珠算比赛状元)。外婆也是贤惠能干之美女子。据舅舅回忆,外公酒量了得,为人性情温和,不仅做账时无需看算盘,日能同时与人交谈。他是十几家商铺酒店的总会计师,每日年仅十岁的阿舅拎着整整齐齐的一大捆现金步行去那家有大钟标志的银行存款,根本无需担心路上被抢或被偷的风险。平日里,外公外婆对人礼貌和气,街坊邻居对他们也非常尊重。奈何,他们皆因癌症,英年早逝。90年代初,因外婆土葬之地将被规划成如今的西溪湿地公园,父亲小心翼翼从棺木里把外婆遗骸一块块全部捡齐,后运至外公墓地合葬了。

一条不知疲倦的溪水唱着叮咚之曲流向远方。墓地附近的茶园被人采摘了一茬又一茬。我俯瞰茶山,心旷神怡中略有惆怅。倘若外公外婆活至今日,是不是可以与人们分享杭城商业变迁的往事?寺庙里传来了悠悠钟声,我的叹息是否被天堂里戴着上千度厚厚镜片的慈祥外公听见?

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曾获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奖几十个。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健康,音乐,摄影,文学,国学,英语等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创始人吴芸老师2016被评为“杭州市百姓学习之星”,其家庭2014年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殊荣。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