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21939
2025-09-26
烟火三餐写人生
只有认真对待一日三餐,才能不辜负一年四季。认真吃饭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做一顿饭,会花费一些时间,但美味值得等待。在案板上细细切好食材,看着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暖意,当酸甜苦辣氤氲在方寸之间的气味里,我们会感受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不用着急,也不必焦虑,因为细炖慢煮,终有香盈满室。好的人生,从学会做饭,吃饭开始。
小时候,总觉得厨房是母亲的天地,后来才知道,世间最深远的修行,原来藏在一粥一饭之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茶室之中,万法归一。”做饭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洗净双手,系上围裙,便已踏上一条通向内心的蹊径。菜刀与砧板碰撞的节奏,油锅裡食材的滋滋作响,都是修行路上的木鱼清音。在这方寸天地间,人学会了与万物对话:懂得尊重一粒米的来处,明白一把青菜历经的风雨淋打,知晓每条鱼都曾遨游江河湖水。当我们以虔诚之心对待食材,便是对自然最深刻的敬畏。初学切土豆丝时,粗细要均匀,要义是感受土豆的肌理,刀工既心法。修行之要,在于降伏其心。急躁时,菜会切得凌乱;烦闷时,盐量总会放得不准确。只有当心静如止水,才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味道。正如禅宗所言“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切菜煮饭间,皆是修心的道场。
烹饪最奇妙之处,在于它永远诚实地反映着制作者的心境。焦虑时熬的汤,总少了几分醇厚;匆忙间炒的菜,往往错了火候。唯有当人心安定,才能生出真正的美味。这像极了古人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的把握、调料的平衡,无不是对分寸感的极致把控。在无数次实践中,人终于学会中庸之道,把控度数。
做饭的修行,更在于教会人接纳不完美。再老练的厨师,也难免失手:菜黄了,汤咸了,饭糊了,食物蒸老了。起初我们会懊恼,会自责,后来渐渐懂得——世间哪有十全十美?就像人生总有缺憾,重要的是从失败中调整,下一次做得更好。这种包容,不仅对食物,更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
最深的修行往往藏在最平凡处。当我们淘米煮饭,是在修炼耐心;当我们掌控火候,是在修炼专注;当我们调配五味,是在把握平衡;当我们摆盘成席,是在习缊审美。一餐饭从做到吃,人的心性已然经过千锤百炼。
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治人生亦如烹小鲜。火太猛会焦,火不足则生;盐太多则苦,盐太少则淡。只有在恰到好处的分寸间,才能成就人生至味。所以,当你不知前路何往时,不如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在洗切煮炒间,找回生活的实感;在烟火蒸腾中,照见本心的澄明。
人生如炊,需要文火慢炖出真味。当我们学会将寻常食材化为温暖餐食,也就学会了将平凡日子过成诗意人生。烟火人间,风味长存。那些在厨房里度过的时光,从来不是消耗,而是滋养。
作者:

陶正明,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将军衔。1972年12月入伍,曾经在第一集团军、第十二集团军和浙江省军区工作,参加了中越边境作战。退休前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军区政委。出版图书《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把心揉进红土地》《我和我的战友》和《老陶天天大白话》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