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丨看看宋人的掌中风度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文体委员
上城区政协智囊团专家
上城区社区学院信息研究员
徐跃峰
和大家一起走进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之
“看看宋人的掌中风度 ”
▲扫码即可收看回放
关于“扇”的那些事儿
宋代时,在成都的十二月市中,五月就是“扇市”。闻名天下的川扇,大多汇聚于此,再销往天南地北。
《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下街步行,争说城里湖边有千个扇面”,微风浮动的西湖边,扇面如织可见当时扇子的流行程度。
江南的炎夏,扇子作为纳凉去暑的好物当然备受欢迎,用扇子遮挡风尘、扑打昆虫的场景也处处可见,古往今来,扇子也常常被作为歌舞道具,但扇子从诞生那天起也被逐渐赋予了深层次的象征含义。扇子是那《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轻摇的成竹在胸,扇子是那杜牧笔下“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少女姿态,扇子是那李香君为守国节用血染就的桃花扇……自古被文人笔墨着重记叙的扇子,其实都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缺少联系。
扇子,最早称“翣”(sha),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也被叫做“仪仗扇”。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用来遮蔽风尘的“障扇”。
在宋朝,还有一种却扇礼,用扇子将脸遮住,用扇子来给新妇遮羞、祈福,作用同红盖头是一样的。
古时扇子的形状众多: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等等;柄的材质也有很多:木、竹、骨等;还有流苏、玉器等作为扇坠。宋代以前称扇子,大多都指的是团扇。
《清平乐》宋仁宗手持“青篦扇”
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在去年热播剧《清平乐》中出现过的青篦扇,青篦扇是宋代流行的扇式之一。扇面以细木杆为轴,木杆两侧以细密排布的竹篾丝为骨,再裱以丝绢或纸,在丝绢或纸上,刷上一种野柿(浙江山区的“鸟柿”)的柿汁。柿漆处理过的绢或纸会强韧数倍,此上作山水,作花卉,最后再以柿汁漆为粘合剂将绢或者纸贴在竹丝骨架的两侧,边缘用漆包上织物。
因为所用材料很像梳头所用的篦子而得名“青篦扇”。
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录了:“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炭杨河下青篦扇子铺……周家折叠扇铺,陈家画圆扇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福建邵武黄涣墓出土“青篦扇”
1998年福建邵武的黄涣墓中出土了青篦扇。这也佐证了当时这种扇子在文人士大夫家庭中的流行程度。
而其实宋代时除了团扇外,还兴起了折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请点击文中音频寻找答案吧~

1. 扇子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扇子的作用有哪些?
2. 扇子的种类有哪些? 扇子到了宋代有了哪些发展?
3. 宋代文人士大夫与扇子有哪些故事?
更多精彩,请点击文中音频收听全集~
扫描下方二维码,也可以收看回放哦~
-
观德寿风雅 解南宋新知 《德寿宫八百年》新书分享会
-
览宋韵文化 展亚运风采——爱在杭州诗歌朗诵会
-
古村古镇行 游江山峡口 品江峡秋王!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十月柿子黄。近日,“江峡秋王”迎来了成熟采摘期。两米多高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拳头般大小的果实,微风吹过,阵阵果香扑鼻而来……
-
心灵花园《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新春送福2019年华语之声新春祝福!
-
杭州中秋祝福
-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
医脉传承
-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