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泽川不言
有幸参加了在杭州新侨饭店“有意思书房”举办的“周生祥生态文学作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省市作协专家、生态专家、教学专家、文学评论家等。大家对《润物》《天候》《跨界》等系列生态文学作品进行了把脉和点评。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纽约商务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冰凌等对周生祥的作品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分享他的文章,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与曼妙。
周生祥老师祖籍浙江诸暨,生于1960年7月。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职于浙江省林业厅,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获得各类科技奖20余次。期间他曾停薪留职,跨界下海创业,办厂经商,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7年开始文学创作,并自创故事、诗歌、童话“三位一体”式创作方法,笔下的一花一树都有至理。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一百多万字。2019年,被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聘为签约作家。
周生祥用闲暇的时光,专注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国植物文化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用植物的视角描绘浙江的山山水水,同时作为一名专业知识丰富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他的作品涵盖了非常多的植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普性。他用植物拟人化写作算得上是当今文坛第一人。表达富有创意,这是一种文学形式的突破。
他不仅写植物散文,还写了一系列植物小说,至今已出版了五本书。在创作植物系列作品这条路上,周生祥老师可以说达到了井喷态势。短短几年,跨界写出这么多涉及众多学科的专著,可谓神来之笔。在周老师的笔下,静止的植物世界变得充满人性,它们会说话,会唱歌,有文化、有思想。那些小区里的雪松、沙朴、乌桕、桂花、紫薇,可以做奥数、对对联、猜谜语,还会经常开会,参政议政,俨然一副人类世界的生存状态。
在他笔下,植物和人类可以一起赛诗歌、侃趣闻、拼成语,将植物、风景、人文、历史、风俗、诗歌知识揉合在一起,运用了拟人、对比、排比、对仗、对偶、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他集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童话等多种体裁于一体“文无定法”的杂糅式写作手法,常带给人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
周生祥老师的作品或许将来可以打造成一个生态文学品牌,他长期与植物打交道,对植物文化、生态文化感悟甚深,各种植物在他的笔下极具思想与个性,作为读者的我们,在了解植物习性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有趣又有料。
周老师在小说和散文创作方面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每篇主题各异,但始终围绕着生态平衡这个主题。散文语言活泼、行文自由的格式,给了他更大的创作空间,他通过文学、数学、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趣事,凸显了绿色生态的主题。作品歌颂了祖国的美好河山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生态文学创作是符合政策导向的,周生祥老师在《润物》中介绍了龙井村、杨梅岭等杭州景点,这些地方虽然不如西湖蜚声海外,但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氛围,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吸引读者前去一探究竟,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其短文通过公众号、微信等平台, 适合碎片化阅读。
在我们文友眼里,周老师是一位心地善良、待人以诚,随和而谦逊的人,他睿智而富有主见。无论在学校,单位还是自己创业,他善于变通,冷静的气质中,处处透露着足智多谋。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积极和豁达。
退休前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常开玩笑和我们说,他工作时间是一般人的三倍,工作效率也是一般人的三倍,我们对他的说法也很认同。年轻时,他为工作为事业努力拼搏,退休后他开始为自己的写作梦想而奋斗。我们佩服他旺盛的写作热情和超人的精力。短短几年写出这么多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谓神来之笔。
阅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感觉有一股清纯的气息在笔端泼洒。我觉得,最好的生命就应该这样,不惊不扰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安静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座标。周老师的性格里藏着自律,实力里藏着努力。人生不会因高调而绚烂,却会因内敛而丰满。
周生祥老师的生态文学作品研讨会让我们细碎的光阴多了几分风雅之趣。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如今已是时代命题,为人们提供具有更长远、更辽阔的精神滋养。这对进一步提高文学创作水平,促进杭州市作家文学交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林业人的脚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登高望远,他们更具开放性的视野与开阔的胸襟。保护生态,加强人与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是周老师的主题。他的作品为当下生态文学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未来动漫卡通的设计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植物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现实意义。
周老师为文学创作的多样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在他灵魂的音符里总有植物在轻柔地歌唱。坚信被人称为“老生态”的他,在继续开创一番新天地的同时,生态文学之路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简介:王小青,笔名紫菁、清莲,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拱墅基层委党员。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星河》《人民网》等各类刊物与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
郑瑞雪诗集郑瑞雪,毕业于浙师大中文系,任教于衢州理工学校,(现已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有诗词,散文在多家媒体发表。
-
漫谈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艺术特色1951年,霍克斯回国后,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1959年,36岁的霍克斯发表了《楚辞》英文版,同一年,他成为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有的只是节选本,而且,大量的翻译错误充斥其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把林黛玉的人名,翻译为“Black Jade”(黑色的玉--黛玉的直译),吴世昌发现了这个错误,加以严厉的批评,在他的影响下,霍克斯的翻译便用了正确的翻译人名“Lin Daiyu”。霍克斯和吴世昌先生成为一生的挚友。 在1970年,霍克斯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本翻译工作,这时,他面临一个抉择:极其巨大的翻译工作量,日常的教学工作。霍克斯知道,他翻译《红楼梦》,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西方世界还没有一个全本120回的英文《红楼梦》。他最后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辞去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教职,全心投入《红楼梦》翻译,这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还没有一位汉学家,是为了翻译中国文化而辞职回家。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20世纪80年代四卷本《红楼梦》英译全本出现之后,20多年内,还没有一部《红楼梦》新的英译本出现。英国翻译家戴乃迭和杨宪益合作翻译的《红楼梦》,在中国内地拥有影响力;而霍克斯版,则在西方世界一领风骚。
-
2020年华语之声主持天团祝您新年快乐!2020年,华语之声的主持人们为您送来新春的祝福,祝福您鼠年大吉!新春快乐!
-
心灵花园《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致青春VOL03:奋斗中的‘Tony’老师
-
端午安康
-
段铁朗读——章锦水诗歌作品集段铁朗读 章锦水诗歌作品集
-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
吴芸荐好书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