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没有海,为何这些地方都与“海”有关

“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始于唐朝。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海潮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将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先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诞生。
吴山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吴山,是杭州城里非常著名的小山,山高约一百米,春秋时成为吴越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始称吴山。不过,吴山还有一个与海有关的名称。当西湖还是与钱塘江相通的一个浅海湾时,那时的吴山脚下是一片烟波浩淼的汪洋,渔民常在海湾捕鱼、山上晒网,吴山故又得名“晒网山”。
羊坝头
羊坝头,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和海有关。羊坝头今位于杭州中山中路附近,古时这里却是海滨。当古代西湖还是一个海湾的时候,这里是杭城筑坝抵御钱塘江潮水的地方。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修建的大坝,称“洋坝”,故这一地带俗称“洋坝头”,后来被讹称为“羊坝头”。可见羊坝头和羊其实并无关系,而是与海有关。
三墩
西湖区三墩镇,为什么叫“三墩”呢?据说也与海有关。有一种说法称,“三墩”指古时候近海里的三个较大的岛屿,这三个岛屿分别叫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后来沧海桑田,岛屿全变成陆地了,但地名还是由三个墩(岛)来命名。现在三墩镇上还有一座桥叫文星桥,可能就源自“文星墩”。
潮鸣
杭州下城区有潮鸣街道,那一片的商店和小区也以“潮鸣”命名,还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叫“潮鸣寺巷”。为什么那里叫“潮鸣”呢?原来,潮鸣寺巷里以前有个归德院,据传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时曾在这里落脚。晚上,门外响声大震,赵构以为金兵追至,正准备逃跑,探子来报说这是钱江潮声。于是,赵构就写下了“潮鸣”两字,由此归德院更名为“潮鸣寺”,这个地方也得名潮鸣。潮鸣寺现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保存了下来,反映出钱塘江海潮史的变迁。
秋涛
钱江潮,自古蔚为天下奇观。唐朝诗人徐凝观潮时留下“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的诗句,可见那时的观潮胜地不在海宁,而在今杭州江干一带。城区南部的秋涛路,原系五代吴越王所筑古海塘的一段,以地有“秋涛宫”而得名。这里曾是观潮胜地,元代时“浙江秋涛”为钱塘十景之一。公元1780年清乾隆帝曾至秋涛宫观潮,检阅水师。晚清后,秋涛观潮胜地逐渐淤积成陆。
候潮门
杭州东城门之一的望江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古时也是一个观潮胜地。望江门,又叫“草桥门”“新开门”“永昌门”,因登城楼可远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望江门附近原有一座“大观楼”,又名“观潮楼”,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后人赞誉“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观潮楼旁边有“顺济庙”,俗称海潮寺,祭祀浙江海神龙王。望江门至候潮门一带向来是渔市集散之地,父老相传“北关门外湖墅鱼,草桥门外钱江鱼”,可见钱江渔市之盛。
-
念奴娇周珺是国家二级作家,第一届线上国际汉语节评委,同时她创作小说、诗歌、传记,戏剧等作品,其中她的小说语言诗化、寓意鲜明、揭示生活的悲剧。
-
天天读报华语之声、浙江工人日报联合出品
-
白马湖社区
-
天天读报华语之声、浙江工人日报联合出品
-
端午安康
-
段铁朗读——章锦水诗歌作品集段铁朗读 章锦水诗歌作品集
-
全科医生胡冰霜的医学手记6月22日下午,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胡冰霜携新书《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来杭,做主题为“从史怀哲到艺术治疗”的新书分享会。分享会后,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胡冰霜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生死观。
-
《致青春》VOL2:新锐作家溺紫的肆意青春
-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