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28724
2020-06-09
亲子教育如何增上德行(上)
大家好,我是邬迪剑,欢迎参加今天的《万家灯火——365亲子·家庭教育公益课堂》。上一次我们主要讲了“德”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讲讲如何做可以增上德行。
“德”的重要性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开锁的老师傅,他手艺很好,人品也很好,大家对他非常的尊重,有一天,他觉得他老了,想要找一个接班人,所以他就在自己的两个徒弟里面准备选一个。
他的要求是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个锁打开,他就在两个不同的房间放上两个保险箱。大徒弟大概花了十分钟就把这个锁打开了。二徒弟呢,花了30多分钟,这个锁才打开,那么这个结果自然就有了。但是这个时候老锁匠突然问大徒弟:“保险箱里有什么?”大徒弟连忙说:“师父啊,里面有很多钱,都是100元的大钱。”然后这个同样的问题又给了二徒弟,结果二徒弟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觉得挺不好意思,跟师傅说:“师父,我只顾开锁了,就没注意到里面有什么。”然后这个老锁匠就当众宣布第二个徒弟,成为他的接班人。他把保险箱里所有的钱给了大徒弟,让他走了。
大徒弟不服气,其他人也看不懂,都开始议论纷纷了,说不是说最短的时间吗?都不理解。老锁匠就解释了:“我培养的接班人一定是有个标准,那就是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没有其他,对钱财要视而不见。否则如果他心里有这个念想,一旦把持不住,去登门入室,或者打开人家的保险箱,那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那么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所以我们修锁的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啊。”
大家一听啊,觉得这个老师讲的真好。所以,人的心上要有一把不能随随便便打开的锁。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德行”。
古人讲: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心里怎么想,就是德的问题了。而“做”就是“行”的问题。那我们通常说,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懂得感恩、尊老爱幼、孝顺谦卑,所说的就是这个“德”。
佛家、道家、儒家,对“德”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境界,对“德”的见解也是不一样。那么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了解。
今天我们主要从生活的层面来讲:如何我们去做一些行为可以提升我们内在的“德行”。
《易经》中有一卦叫“坤”卦“厚德载物”,这个“坤”,比喻为土地,土地要肥沃,自然,它需要肥料。而肥料呢?可能不一定是好看的,有的时候肥料是很臭的、很难看的,但是它却能长出好的一个庄稼。
这里分享也就是承载。
量大福大,我们要追求快乐,自然也就不跟当下的生活做对抗。如果跟当下的生活做对抗,只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烦恼,让我们更加痛苦。所以我们透过生活,换一个角度,看看我们能够把“载物”、“量大”,如何落实到生活中。我们归纳成——六个接纳。或许未来可能还会更多,但当下就讲六个接纳。
接纳1:接纳自己做的选择
第一个接纳,是接纳自己所做的选择,对当下的生活不抱怨。
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选择了对方成为爱人,结了婚,那理想当然是很浪漫、很美好,但是呢,现实生活就比较的骨感了,因为生活本来就是磕磕碰碰、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事情都会遇到。两个人生活,不只是面对两个个人的生活,其实面对的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系统在一起生活。因为双方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我们的学历、生产环境、接受的教育信念都是不一样,所以三观也是不一样的。那么生活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平衡,就会导致很多冲突。
这个时候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抱怨当下的生活,不抱怨对方。因为抱怨的时候,也是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错的,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指责也就产生了。内心有愤怒的情绪,指责也会产生。
当我们有抱怨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我家老公怎么样、他家的老婆怎么样……总觉得别人家的是最好的。这就会产生很多“比较”,包括对孩子的比较,经济条件的比较……等一系列的比较。当“比较”产生的时候,也是在说——我不够好、我的孩子不够好、我的爱人不够好……这个“不够好”,又会让我们产生愤怒的情绪,这个能量又会变成指责、抱怨,会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一部电影《走出非洲》,里面女主选择了一个男人成为她的丈夫,这个男人有了外遇,后面他又感染上了梅毒,包括后面生活的一系列事情……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抱怨,因为她尊重自己的选择,她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句抱怨。所以真正的贵族,传承的是一种精神。物质的传承会消失,精神却会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贵族精神。
电影里还有一个部分,开头女主进入一个俱乐部,全是男性,女性是不可以进去了,但是到最后这个男性俱乐部邀请她进入这个俱乐部。她得到了尊重,得到了来自男人的尊重。这是生命中非常大的价值。
接纳2:接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有很多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我们曾经也有很多梦想,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压抑了,没有得到满足。但是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期待,是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的,而不是让别人、让对方或者让我们的孩子来承担。
现在有一些家长,把自己梦想、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啊,放在了孩子身上。比如说我是小时候没有穿很多漂亮的衣服,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穿漂亮的纱裙,所以现在就会经常给孩子买很多纱裙,但这些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后就会拼命给孩子,其实是透过孩子来满足我们自己。
有一部电影叫《小欢喜》,里面的人物宋茜,她年轻时有个北大清华的梦想,没有实现,就希望她的孩子能够满足,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北大清华。而这个孩子,其实喜欢航天航空学校,所以给孩子造成了很多的冲突。孩子又很讨好,结果他就很不快乐,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父母花了那么多精力,付出了那么多,如果最终孩子走上这样的绝路,我相信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的。对孩子来说,让孩子去满足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们自己需要去满足自己,而不是让孩子为我们承担。如果我们有一个钢琴梦,却让孩子去实现,那么孩子就要承担我们的梦想,如果孩子喜欢,那还好,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让孩子非常痛苦。
而孩子又天生忠诚于父母,因为太爱父母,希望能够满足父母,让父母开心。当然另一方面,孩子自己也想要得到爱,需要内心的一份安全感。所以有些孩子到某个阶段,就会讨厌以前的兴趣爱好,甚至厌学。
我有一个小朋友,他原来的古筝弹得特别好啊,但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根本不去碰古琴。他身边的人也都不知道他会弹古筝,他从来不说,因为他很讨厌记忆里面留下的有关古筝的印象。他说,一说到古筝,就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与古筝有关的记忆,更多是伴随着痛苦。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我们要去引导他,让这件事情可以成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情伴随的记忆也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就比较好了。
有时候我们其实是让孩子满足我们自己的一些虚荣、面子,时间久了,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很功利。有时候我们会说,我的孩子钢琴几级啊、我们把孩子送到国外,等等。我曾经也是,当我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时觉得孩子在国外自己会更有面子的时候,就会把孩子送到国外,但可能孩子自己其实并不想去,只是有时候他没有选择。也有些孩子一直想远离这个家庭,也会愿意出去。其实在国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生活可能是很辛苦的,一个人在那里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真的需要很大的力量去生存的,那么这样对孩子非常考验。
有一些孩子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多的力量,但是有些孩子并不是。我有接到过这样一个个案,国外回来以后,内心非常痛苦,甚至很抑郁。所以这其实并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但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内心的这些痛苦,因为有些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讲。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也很不容易,花那么多钱给我学习,花那么多钱送我出国,花那么多钱给我各种各样的生活费用。其实对孩子来说也觉得挺愧疚的,也不愿意跟父母讲这些,所以他给父母传递的信息都是“我很好,我非常好”,让妈妈放心,让爸爸放心。但他内心的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只能自己承担,这导致了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那真的是非常棒了。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心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爱好什么。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人内心是快乐的,他是为自己做的,不管他在哪里,哪怕他再辛苦再累,他都觉得是有劲道的,他的生命状态都是开放,那完全不同。
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去接纳自己内心没有被满足的梦想和需要,而不是让孩子来替我们满足啊。
接纳3:接纳念头的善与恶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好的人、健康的人,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这么想,这样内在也就会有一个道德的评判。觉得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也是人啊,有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好的念头和恶的念头产生。比如说,我们家孩子被比她大的孩子欺负了,她知道打也打不过,骂也骂不过,脑袋里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念头——我要把他怎么样怎么样,听上去也是很恐怖的、很害怕的。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去接纳孩子这些念头,而不是去跟他对抗——这个不对,那个不可以。否则孩子就有更多的压抑。要让他说出来,说出来以后,这个情绪会得到释放。
如果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可以和孩子探索,你会有这些念头啊?这些念头是怎么来的?
这是说孩子,其实我们承认也是有很多恶念的,比方说领导说我们几句,心里就会有生气,甚至是说些诅咒的话。比方说夫妻离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诅咒对方的话……太多了。有些会说出来,有些没有说出来会放在脑袋里。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个信息,说一个15岁的孩子杀了他妈妈。其实这些恶的念头,可能在他脑袋里已经有无数次了,最后实施这样的计划。但他潜意识里,他知道这是不对的,于是和这个想法做对抗,越对抗,这个力量反而越大,就如作用力反作用力,后来有一天真的产生这样的恶果了。这个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但果已经产生了,我们就无法改变了。
我举个例子,有个朋友来找我说她喜欢上一个男人,她有家庭,还有孩子。我说“很好的呀,喜欢一个人很好呀!”
她就很奇怪:“邬老师我是有家庭的,有老公的,怎么能喜欢别的男人?”
我说“为什么不可以?每个人都有喜欢或者讨厌别人的权利,当然是可以的。”
她看我这么说很开心,觉得我理解她。接着跟我说:“我想跟他约会。”
我说:“可以呀!”
她说:“他们已经见了两次面了,现在有想去开房的想法。”
我说“可以呀,如果开房能让你感到快乐的话,当然可以。”
听我这么说她的心更加放松了,感觉有人理解她特别开心,跟我讲准备怎么怎么的,宾馆在哪里。说明这个事情她已经想了无数次了,只是还没有去做而已,因为心里有担心、恐惧。
她来跟我分享,一方面是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想在我这里得到一份认可和支持,或者是想听听我的建议。就这样聊着聊着我问她一个问题,我说前面说的都没问题,既然你跟我说了这事,我想跟你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一件事做了之后都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你要去看看能不能承担。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真的和别的男人发生了这么一个事件,你跟你爱人在一起,心里会不会有内疚或者异样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你要考虑你的身份,你有家庭和孩子,有工作,任何事情做了以后都会留下痕迹,当这事被人知道以后,你的家人、爱人、孩子、同事、父母怎么看你?如果你爱人要跟你离婚你接不接受?这些问题你考虑下你能不能承担。
事实上她并不是要跟别人发生关系,她只是想要一份认可。
我这样说了以后,她开始思考了,后来就回去了。过了几个月后,她告诉我说怀孕了。当时我吓了一跳,问她是谁的。她说当然是我老公的,他说现在跟老公关系很好,她现在很明白她要的是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抛弃所谓的道德的评判。作为一个人,有时候会有一些好的念头,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好的念头,甚至一些很恶的念头。这些念头上来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说“不好,不可以”,如果我们跟它对抗,它就会有更大的力量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反而会很无力,同时这股力量会消耗我们很大的内在能量,我们的精力会被这个事件带走。
行为的结果是我们要承担的,我们要理性的分析这个结果。你能不能承担这个结果呢?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就像之前说的,我为我的选择承担,我接纳我自己的选择。有的时候我们太急了,做一件事情都不想一想,直接去做;做了以后又说:啊,这件事情不是我要做的啊!其实就是不想去承担这个结果,就变成抱怨、指责、冲突……各种各样情绪就产生了。这又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变成一个模式,那这又不是我们想要的。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小孩的。他跟我分享他脑袋里有一些画面,经常想要杀了最亲近的人。首先我们不要去否认他,对他这个念头有评判,或者是对他这个念头对抗。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有这个念头产生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跟他说,哦,你有这样的想法啊,能不能跟我讲讲看,你都想了些什么?然后他会给你哒哒哒……讲。当他讲的时候,其实就跟做过一样,他整个人就放松了。其实他最需要的是被理解,他的情绪被压抑了。他对某个亲人有很大的愤怒,这个愤怒是被压抑的,他没有机会或者有一个场景能够表达,都是觉得不可以的,不被允许的。我们从小被教育不可以对亲近的人有对抗或者什么,不可以对爸爸妈妈怎么样,不可以怎么样怎么样。但父母却非常控制。所以有些孩子的情绪都被压抑了,发泄不出来。他只能把这个情绪能量留给自己,折磨自己。这会让人很痛苦。这时候如果能让孩子说出来,把情绪表达出来,他整个人就放松了。接下来跟他更多的探讨一些原因是什么?源头是什么?慢慢的跟他说有这些想法,念头也是正常的,这是他的内在情绪需要有一个情绪释放的口子。如果我们不接纳,觉得这是反常的,非常邪恶的,觉得这是不好的孩子。这样认为就完了,这个孩子真的有一天会走上这条路,这个是非常可怕的。
有家长跟我说,孩子画了一些很可怕的画、说了一些很可怕的话,他们很担心,不让孩子画这种画、说类似的话,非常担心孩子会怎么样,甚至去看孩子的日记,想看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导致跟孩子之间的冲突更加大。
因为不是真的去做,她产生这些念头是有原因的,内心一定有一份需求,这个需求是因为妈妈对她的掌控和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允许孩子的情绪自由流动。
今天讲的这三个部分。第一个接纳是接纳自己的选择;第二个接纳是接纳自己曾经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梦想,由自己来承担;第三个,接纳我们自己和孩子念头的善于恶,这三个部分。
那么下一次呢,我们再来讲啊,还有后续的关于接纳情绪啊,捡到其他的啊啊,我们再继续啊讲啊,分享给大家。那么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因为时间的原因啊。谢谢大家,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