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之声·宋风物语文艺沙龙系列 “跟着诗人感受杭州”首场主题活动圆满举行
为了让文字走出书籍,用朗诵传播文化,给诗歌插上声音的翅膀飞翔,7月9日下午,华语之声·宋风物语文艺沙龙系列“跟着诗人感受杭州”主题活动在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启幕,著名诗人余刚带着大家一起感受诗意般的杭州。
余刚,浙江杭州人,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著有诗集《热爱》《超现实书》《锦瑟》《为时间写生》和评论随笔集《更新的火却在消失》等,部分诗作收入《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岁月的遗照》《现代汉诗年鉴·1998》《新生代诗选·以梦为马》《后朦胧诗全集》《现代汉诗110首》《新诗三百首》《中国最佳诗歌·1999》《2001中国最佳诗歌》《非非主义30年—介入中国专号》《谱系与典藏—当代先锋诗30年》《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等诗选集,曾获1997年度刘丽安诗歌奖。
作为“跟着诗人感受杭州”的首场主题活动,采用线下分享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由华语之声节目主持人陆雨佳主持。
在活动现场,通过互动问答方式,余刚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青葱时期就开始尝试写诗的经历和诗歌在他生活、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讲述了他在创作近百首有关杭州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习俗风情诗歌的历程以及对这座城市内涵和情韵的感悟,阐述了自己对“诗意的生活”和“生活的诗意”等的领悟,并就诗歌创作中的诸多问题畅谈了自己的体会。余刚说:“西湖的美是一种安静的美、柔意的美,其中湖水和垂柳是它的代表,如果说周边的山、湖中小岛是静止的,那么湖水和垂柳让它灵动起来。我曾经写过一首《保俶山》,在保俶山上凝视西湖,我断言西湖的水永远到不了一百度,是有感于它的温和和善良,因而,我把西湖说成是天生丽质”。余刚十分赞同英国诗人济慈的话,“诗歌的每个句子,都应该是像树叶一样从树枝上自然长出来的。”诗和诗句都应该是从地上自然地长出来的,情感必须是自然而然流露的。如果没有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搜索枯肠地硬写,那一定不会是一首好诗。
青年诗人王小青、唐旧、陈亚妮等20余名诗歌爱好者、朗诵爱好者参加现场活动。易凡、陆雨佳、王丹、房爱博、王泽等在现场朗诵了余刚创作的《西湖》《保俶山》《雷峰塔》《小和山》《西泠桥边的秋瑾》《南宋皇宫遗址》等作品,在余刚笔下生花的杭州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独特美食,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让大家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
杭州白马湖诗社聘请余刚为白马湖诗社文学顾问。
余刚在活动现场为大家签赠诗集《为时间写生》,并与诗歌爱好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鼓励年轻人读诗、爱诗、写诗,共同构建诗意的城市、创造诗意的世界。
文|彦冰
审核|楼祖民
摄影|姜胜利
-
居民学法律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等知识。
-
艾伟《妇女简史》新书分享会艾伟,著有长篇《风和日丽》、《爱人同志》、《爱人有罪》、《越野赛跑》、《盛夏》、《南方》,小说集《乡村电影》、《水上的声音》、《小姐们》、《战俘》、《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等多种,另有《艾伟作品集》五卷。多部作品译成英、意、德、日、俄等文字出版。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最近他刚出了一本书,名叫《妇女简史》。 由中年男作家来打开一部女性的生命史,会是怎样的生命图景? 10月13日晚上7点半,长假后的金秋时节,又一场钱报读书会要与您相约在西子湖畔,艾伟将和他的好友,特地从南京赶来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还有作家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颜慧、评论家兴安一起,畅谈关于这一部《妇女简史》的点点滴滴。 《妇女简史》由《敦煌》、《乐师》构成,分别发表于《十月》和《收获》。《敦煌》是一部女性的生命简史,探讨了关于女性的爱情、生活、家庭、事业,对女性情感生活的书写纤毫毕现。这个故事,有关日常之海下的暗流涌动,更有关太多女性不可名状之殇。 《乐师》则可视为父女关系简史,艾伟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个落魄乐师寻找女儿的过程令人动容,在逼仄的空间里,父亲和女儿相互靠近又相互逃离,艾伟写出了父女关系中的爱、愧疚和宽恕,写出了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亲情。音乐在这篇小说里就像一个光环,照耀在作者的心里,也照耀在读者心里。
-
杭商半月谈——越南,投资新热土
-
致青春VOL03:奋斗中的‘Tony’老师
-
端午安康
-
天天读报华语之声、浙江工人日报联合出品
-
杭州市组织开展全国爱牙日系列宣传活动
-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
给共和国的一封情书丨中华颂
-
《致青春》VOL04——郭榕:她用行动关爱少年的你